教学常规漫谈 之六
在备课中,最应该熟练地掌握的是教材,新的课改理念指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们是如何理解的呢?教材是教师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载体,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也是政策性很强的课程资源,如果把课程标准比作圆心,那么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就是半径,无论圆有多大,都离不开圆心这个核心元素,教师通过解读教材来理解课程标准,同时用自己领会的课程标准精神来驾驭教材。但是,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首先,必须重视其他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使教科书与其他课程资源相互补充、相互整合、取长补短,其次。在使用教材上,要坚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想境界,使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真正成为新课程教材的创生者、开发者、体验者、实践者,成为教育教学的决策者。
“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就没法;千教万教,教不好教材就白教。”但是,由于教材的相对固定性,我们还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生活,自觉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衡量、分析教材内容,创造性地用好、用活新教材。“年年岁岁‘课’相似,岁岁年年‘教’不同。”
老师读不懂教材,就可能使学生“误读”、“误解”,明显偏离文本的价值取向,无所适从、无所作为,导致无谓的争执和无效生成。
我们如何读懂教材、钻研教材,实现“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呢?
解读文本,充分作者、编者对话。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内化教材的精神,充分与作者、编者对话,走进作者和编者的心灵。
比如朗读,要读出情感。教师应该也必须把教学的内容(课文)朗读好,做到用普通话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做到口中读出声音、眼中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手中读出笔记。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老师朗读得好,备课就完成了一大半工作。”老师朗读得好,课堂上才能自信地让学生跟你读。台湾王财贵教授认为“跟我读”是最简洁、最有效的朗读指导方法。师生都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灵性的、充满情趣的,也一定是有效的。读好了,一切讲解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再如默读,要读出见解。教师要潜下心来,与作者、编者对话,做到读懂、读透、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何谓“读懂、读透、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我们认为,至少要明白教材的意图、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还要有自己的思考和价值判断。这就是余文森教授一再强调的“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的要义。什么是“有思想”?即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做一个具有“自由的思想和健全的人格”的现代教师。有一种痛苦,其实是快乐,是直抵内心的快乐,那便是思考。
除了读懂教材之外,还要读《教师教学用书》——“站在编者的肩膀上”看教材,与编者对话。
《教师教学用书》是教学的直接理论依据,是教师备课的最重要的参考资料,《教师教学用书》的《说明》部分对全册教材的基本结构、主要特点、教学目标和需要注意的问题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是我们把握该册教材和教学的重要依据,让我们“胸有全册”;《教师教学用书》的每个单元,先是“导读”,提示整组教材的主题、特点、训练点等,让我们“胸有全组”;《教师教学用书》的每篇课文,包括教材解读、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等,让我们“胸有全篇”。
总之,教师在备课中有了对教材的研读、教法的感悟,才能准确地制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情况,不局限于教材内容,积极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把教师、学生、各种设备、资料、环境等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各种资源都用来服务教学、服务学生,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让教学“实”起来,让知识“靓”起来!
以上就是我提倡的备课读好三本书的——教材和教师用书的使用方法,希望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谢谢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