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千万种思绪和情感涌来,已经许久没认真地想起苏轼了。 乌台诗案成就了一个本是文豪却更应是大文豪的苏轼,意外也好,宿命也罢,历史无法更改,只能品味和感慨…… 很喜欢东坡,从第一次接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被深深的兄弟情感动至极,被其一瞬间的开脱点化至奇。此后一路欣赏,一路浸润,一丝豪情悄悄渗进了骨子里。 要说中年失意,东坡排第二,谁能排第一?可要论洒脱,东坡必当首选!一贬,二贬,三贬,四贬……离家越来越远了,离子由越来越远了,离抱负越来越远了,只有念想越来越重了!思,却有何用?不如观猎遐想,祭酒江边;不如赏空明之月,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伴,挟飞仙以遨游;不如听穿林打叶声,不如躺在萦绕在澹州椰子树上的吊床里小憩……太多太多的"与其这样……,不如……"的转弯――只因人生还要继续,只要你想人生还要继续,就是夹缝里也要舞出一片天地!普通人如此,更何况这位从灵秀蜀地走出来怀揣"修身治国平天下"之壮志的儒者呢?! 六十六岁,终于迎来朝廷的一声召唤,应声而返,而这一声召唤却不敌死神的召唤。或许老天不想他再奔波了,不想他太累了,东坡倒在了这一条他最想启程的路上。当时有点忿然,如此有才,何必死守朝廷不放?何必忍受一而再再而三的贬谪?现在细思,抛却什么思想局限性,时代背景等常规性考量,他看重的或许是那一个平台,当时只有那个平台能让他一展才华,一施抱负。 是啊,平台,每个年代,每个人,皆依存的方寸!
有感于无月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