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为独处留一把椅子

因为张文质老师的介绍,这段时间在看《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法国心理学家勒庞阐述了群体以及群体心理的特征,指出了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他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

情绪化与极端化:群体易受煽动,行为冲动且偏激,倾向于将简单事件夸大或扭曲。

低智商化:群体中的个体理性判断力下降,更易接受简单化、绝对化的观点。

盲从与无责任感:个体在群体中会因匿名性而放弃道德约束,追随领袖或主流意见。

翻开历史,群体庸俗化早有预兆:

1789年法国大革命:巴黎市民高呼“自由平等”,转头就将政敌送上断头台狂欢。勒庞尖锐指出:“群体追求的从来不是真理,而是快感。”

而在当代,这种病毒有了新宿主:

直播间“野性消费”:某主播用“家人们冲啊”洗脑话术,让粉丝贷款买下根本用不上的保健品,事后维权群却鸦雀无声。

网红景点打卡:重庆某“悬崖秋千”日均排队4小时,游客被问体验感时只会说:“我看大家都拍,就跟风了。”

《2024中国社交媒体行为报告》显示,68%的网友承认“转发内容未核实真实性”;

心理学实验证实,群体决策失误率比个人高41%,但参与者普遍认为“大家选的总不会错”。

勒庞在书中埋了一条暗线:庸俗不是无知,而是主动选择的懒惰。

2025年的我们,或许该重新定义群体价值:

警惕“群体心流”:当集体行动带来颅内高潮时,先确认快感来源是创造还是破坏;

拥抱“必要的异类”:就像TED演讲者苏珊·凯恩所说:“在团体合作的神坛上,请为独处留一把椅子。”

这本书的积极意义是,要在群体狂欢中保持清醒,需要每日“信息斋戒”、警惕“情感通胀”,在精神上学会离群索居。随波逐流的安全感,比不上独立思考的尊严。

但既然要有独立的思想,我还是想批判一下这本书。其经验式陈述是将问题过度单一化,而其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式观点,忽略了人性的复杂性。

群体对一个人的作用并不都是消极的。对于教育而言,集体生活作用非常大,这也是学生要到学校接受教育的关键原因。马可连柯平行教育理论认为集体可以教育个人,个人可以影响集体,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个体优,群体庸”的局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