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2年的太平洋战场,军医戴斯蒙德·道斯不愿意在前线举枪射杀任何一个人,他因自己的和平理想遭受着其他战士们的排挤。尽管如此,他仍坚守信仰及原则,孤身上阵,无惧枪林弹雨和凶残日军,誓死拯救即使一息尚存的战友。数以百计的同胞在敌人的土地上伤亡惨重,他一人冲入枪林弹雨,不停地祈祷,乞求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尽再救一人,75名受伤战友最终被奇迹般的运送至安全之地,得以生还。
影片最后讲述到,这是根据二战中的真实事件改编,道斯一生坚持“拒绝杀戮”,他是唯一一个不带武器上战场的授勋士兵。看了很多关于钢锯岭的影评,我发现一个很大的逻辑漏洞:各类点评,几乎一边倒地强调了“信仰”的力量。
难道没有人跟我一样觉得这个逻辑显然经不起推敲吗?
三分之二的时间我都是皱着眉头看的,因为嫌弃啊,如果一个士兵在战场上连命都保不住,光有信仰有什么用?影片要宣扬的,一定不是一个软弱无能的忠实教徒的故事。
各种尸体被老鼠啃食、苍蝇环绕,双腿被炸得皮肉模糊,战场是硝烟最集中的地方,最残忍的地方。人求生的本能会使之用尽一切力量去对抗敌人,用尽武器和手段。当有人临近向你索命,拿上枪去射击、插上刺刀去肉搏,这是我们能想到最壮烈的方式。所以,如果有人不会射击,不会冲锋,他就是懦夫,这意味这他可能无法活命的同时,还会拖累战友。
血肉横飞的战场上,生存才是最高的信仰。拒绝杀戮,永远不持枪,是他的信仰。他能在重重压力下成功地上了战场,这是信仰的力量,没有问题。问题在于,这跟他成功拯救了75个士兵的传奇有什么直接的因果关系呢?信仰坚定的卫道士太多,凭什么只讴歌道斯一个?
我看到的,只是一个具有信仰力量的传奇英雄,只是这个英雄,跟大众的标准不一样。生存不一定指杀敌,这个教徒不是众人追捧的前锋,却是个十佳的守门员。
他在炮火的掩护下找到双腿被炸断的战友,不巧刚好被日军狙击手发现,子弹已经打到了他的头盔。他迅速躲藏,和同一侧的战友眼神交流,抛出头盔吸引狙击手,战友发现后敌人后一枪制敌。他在日本人临近时发现一个身体半掩的战友,他马上将他全部埋起来,自己抓了一个尸体盖住装死,成功躲过一劫。已经丧失掩护的情况下,他还是坚定不移地希望多救一个是一个。他冷静、智慧、乐观、训练有素,被救下的伤员中甚至还有几个日本人。
我忽然意识到:
所有人都会为那个临门一脚的前锋欢呼雀跃,却少有人宣扬成为一个卓越的守门员。而道斯就是战场上的最佳守门员。他不是旗帜,不是号角,不会有人因为他的鼓舞奋勇杀敌,但他却是这只部队的底气,他在,就没有人会被放弃。而传奇和信仰,从来就不是一颗并蒂莲,这并不构成因果关系,只是这两种特征,往往是英雄共同具备的。
小时候总被问,西游记里你喜欢哪个角色啊?孙悟空!他会七十二变,足智多谋,能斩妖除魔。
这是我们最简单的“英雄观”,具有超强的攻击力,个性刚烈,就是英雄。年纪稍微大点后,每个人会有不同的见解,发现了这个世界的多元后,我开始喜欢三藏。那个看起来傻乎乎的,只会唠叨,一身本事都没有,还想以小博大的三藏。他永远无法杀死任何一个妖怪,而且还连累队友。
但是你忘了。三藏深谙佛法精髓,是团队一流的精神导师,他没有攻击力,但是有很强大的防守力量。如果悟空是箭,三藏就是盾。三藏眼中,永远没有会被放弃的人,他是这个团队最坚定的守护者。影片《西游降魔》中,悟空上天入地、斩妖除魔,是绝佳的冲锋者,但是当最后他无力冲锋的时候,三藏才是他最后的防线,在最后悟空饱受折磨的时候,三藏静静坐下来,闭眼诵经,内力穿透身体,形成巨大能量,平静制敌。
那一幕让我热泪盈眶。就像《血战钢锯岭》中道斯执意要救那个几乎没有生还希望的战友,有人劝他说,放弃他吧,他活不过今天。道斯说,你怎么就知道他一定不行,扛起队友,灵巧地躲过枪林弹雨,安慰他,帮他包扎,目光坚毅,无力反驳,悲壮而感人。
我瞬间明白,其实英雄也分类,一种是冲在最前面所向披靡的,一种是防守在后滴水不漏的。道斯属于后者。他因为信仰无法扛枪杀敌,那他就尽力救人。如果冲在前面的人能给你最大的鼓舞,那道斯会给战友最大的慰藉,杀敌是为了生存,救人又何尝不是?一攻一守,哲理不同而已。
像极了社会分工、家庭分工、多元化的社会中,也该有多元化的英雄观。
全民冲锋的年代,如果我做不了冲锋陷阵的人,那我做个一流的守门员,同样身怀绝技,守住最后的领地,或是守护精神家园,疗伤救人,这样的人,算不算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