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团与Wi-Fi密码


清晨七点被窗外沙尘暴拍醒,睁眼看见对面楼顶的避雷针上挂着半片枯叶,活像老舍笔下骆驼祥子的破毡帽。摸黑翻冰箱找昨儿剩的炸酱面,发现酱料早被新买的螺蛳粉腌成了酸笋味儿。正发愁呢,手机弹出推送:"寒食禁火,网红青团限时秒杀",配图上碧绿的团子码得整整齐齐,跟故宫修复过的文物似的。

老话讲"寒食东风御柳斜",可如今连护国寺小吃的艾窝窝都开始用3D打印了。我溜达着去胡同口的老赵家青团铺子,迎面撞见李婶举着手机直播:"家人们瞧好了!这青艾汁得用妙峰山运来的头茬嫩芽,掺不得半点色素!"镜头扫过案板,我瞅见角落里堆着几包"青团专用食用色素",包装上印着"故宫联名款"——好么,连朱砂都敢往青团里兑了。

要说北京人对节气门儿清,那得看胡同里的老辈人。清明前后讲究"寒食东风",可如今连扫墓都改成了云祭扫。我路过金融街,看见白领们捧着星巴克,手机屏保上全是电子蜡烛,活像在玩真人版消消乐。隔壁王大爷蹲在台阶上啃冷馒头,嘟囔着:"当年介子推要是知道寒食节能被做成盲盒卖,估计得从绵山坟头蹦出来开直播带货。"

昨儿刷到短视频,什么"寒食节养生八大忌",第一条就是"禁食油腻"。我差点把手机摔进豆汁儿碗里——按这逻辑,东来顺的涮羊肉得改名叫"寒食刺客"?还是胡同口的卤煮火烧摊实在,掌柜的在门口支起蜂窝煤炉子,冲排队的人群嚷嚷:"大冷天的,不吃口热乎的怎么对抗资本家的冷食阴谋?"

中午在南门涮肉总店打牙祭,发现菜单上新添了"寒食限定麻酱蘸料"。服务员殷勤介绍:"这是内蒙古空运来的头茬芝麻,配的韭菜花是我们用零下18℃冷萃的。"我舀了勺蘸料送进嘴里,嚯!这凉飕飕的口感活像把整个草原的晨霜都含化了。邻桌小情侣边涮毛肚边拍抖音:"宝子们看!这才是寒食节的正确打开方式~"我寻思着,要按这标准,当年杜甫写"寒士饥来驱我去",是不是得先给手机充个电?

转角遇见百年老字号的稻香村,柜台前排队的队伍堪比春运。穿貂皮的大妈和戴棒球帽的小年轻挤作一团,空气里飘着牛舌饼的油香。柜台后头的大姐利索地打包:"您二位拿好喽,这山楂锅盔得趁热吃,凉了跟纸壳子似的。"突然想起小时候跟着爷爷去买点心,他总要把铁皮盒擦得锃亮,就为听那句"您老真讲究"。

傍晚蹲在自家阳台上啃青团,看楼下快递小哥满头大汗地送冷链包裹。保温箱上印着"全程-18℃保鲜",里面装的却是热乎乎的罐焖牛肉。这魔幻场景让我想起某位互联网大佬的名言:"未来属于新零售。"我嘬着艾草汁琢磨,照这么发展下去,是不是哪天连青团都得冷链配送,再配上个扫码溯源的二维码?

手机突然震动,跳出条促销推送:"寒食套餐买三送一!内含故宫联名青团+电子祈福灯!"配图是盏像素风的电子莲花灯,照亮角落里"支持碳中和"的小字。我望着窗外被沙尘暴染成土黄色的月亮,突然鼻尖一酸——三十年前奶奶给我做的青团,面皮里还掺着她从护城河边挖的荠菜末儿,那清苦的滋味里,藏着整个春天的野趣。

夜里裹着被子追剧,暖气片烧得太旺,热得直掀被子。摸黑去厨房找凉水,碰翻了去年囤的桂花陈醋。酸味儿在黑暗里炸开的瞬间,恍惚看见老邻居王叔端着搪瓷缸子串门:"闺女,喝口酸梅汤解解腻?"转头才想起,人家早搬去了海南。

起身关窗时瞥见楼下便利店亮着暖黄的灯,穿羽绒服的店员正在往货架上码放暖宝宝。玻璃橱窗上蒙着雾气,隐约可见"老北京布鞋特价"的广告牌。突然想起小时候跟着父亲逛庙会,他总要买双千层底布鞋,说是什么"接地气"。如今这世道,连"接地气"都成了需要抢购的奢侈品。

晨光微熹时,手机弹出天气预报:明日升温8℃。缩回被窝前给李婶发了条微信:"今儿的青团真香。"对方秒回:"明儿给你留头锅现蒸的,艾草都是后山现掐的!"关灯前望着天花板傻笑,忽然觉得这钢筋水泥的丛林里,还藏着那么点儿热乎气儿——就像老赵家青团铺子蒸笼里冒出的白烟,在沙尘暴里倔强地扭了个秧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