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小朋友发现李白诗作错别字中反思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问题查找原因,并给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白玉盘 青云端 古朗月行
乙巳仲夏, 周六傍晚,正在看电视的我收到了侄女发来一张照片(上图),然后接到侄女电话,她说带着小孩在公园游玩,孩子发现公园灯柱上的李白诗作有错字。细看之下,确实有问题,而且不止一处。
问题一:原文“白玉盘”,灯柱上写成了“金玉盘”。原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经典比喻被篡改为“金玉盘”,将月亮澄澈意象庸俗化为了对贵金属的崇拜。
问题二:原文“青云端”,灯柱上写成了“碧云端”。“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的飘逸想象被替换为“碧云端”,青碧之色虽美,却破坏了李白笔下扶摇直上的仙逸之气。
问题三:原文题目“古朗月行”,灯柱上写成了“古浪月行”。就连诗题《古朗月行》都错成“古浪月行”,“朗”字与“浪”的混淆,彻底暴露了从文本校对到施工验收的全流程失守。
这组错字灯柱犹如文化传播的“三棱镜”,折射出儿童敏锐的观察力与勇于质疑的启蒙精神,也照见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重形式轻内涵”的顽疾。当施工方将“白玉盘”误刻为“金玉盘”时,或许只当是无关紧要的装饰。当监管部门对“朗与浪”的差异视而不见时,可能认为这只是细枝末节。但正是这些被忽视的细节,构成了文化传承的毛细血管——它们既可能是滋养下一代的清泉,也可能成为腐蚀文化根基的蚁穴。
错字背后的三重追问
1. 文化敬畏感的缺失
灯柱上的“金玉盘与碧云端”并非简单的文字错误,而是对李白诗作审美内核的粗暴改写。这种改动暴露出某些文化工程参与者对经典文本缺乏敬畏,将传世之作当作可随意拼贴的装饰素材。
2. 公共服务的粗放管理
从诗文选择、文字校对到灯柱制作安装,至少需要经过文化部门审核、施工单位执行、监理单位验收三道关卡。三处错误的同时出现,这与文化强国的要求背道而驰。
3. 儿童教育的社会呼应
在标准化教育强调标准答案的今天,刚读书不久的小孩却展现出对文本细节的天然敏感与质疑精神,这恰是文化传承最需要的“种子精神”。遗憾的是,本该承担教育功能的公共设施,却因粗制滥造成了反面教材。
结合小朋友发现的问题,笔者走访了不少公共区域的文化建设现状,从新建公园里的诗词楹联到近年来开放的各类展馆,在不同程度上也存在类似问题。
1. 建立经典文本数据库
将中小学课本及传统文化经典纳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文本库,实现源头管控。
2. 引入“双盲校对”制度
由独立于项目组外的文化学者与普通市民组成校对团,对公共文化设施中的文字内容进行交叉验证。
3. 设置“文化细节奖”
对发现并纠正公共文化设施错误的社会公众给予奖励,让文化监督成为全民参与的行动。
当公园的每一盏灯柱都能准确映照出“白玉盘”的清辉,当“古朗月行”的诗题不再被随意改写,我们才能说:文化的月光,真正照亮了每一个需要它的角落。
作者简介: 倚新虎,陕西富平人,在西藏戍边23年,历任排、连、营、团级干部,荣立三等功五次。所撰写军事作战论文获全军奖,在军内外发表文章数百篇。现任陕西省政协文史馆馆员、富平县政协特邀文史员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