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馋肉食,于是就打开淘宝,开始逛吃的,越看越想吃,啥都想吃,于是加入购物车,提交付款,就在确认付款的那一瞬间我犹豫了,就成了待付款。
其实我经常会冲动消费,只凭着一瞬间的感觉,就买了,等收到快递,感觉消退了,已经不喜欢那件商品了。然后就开始后悔自己当初为啥瞎剁手,真有一种想把自己手给剁了的冲动。总而言之,整个购物过程就只有刚开始的喜悦,剩下的都是后悔,自我否定(觉得这事自己办地真糟),心疼钱,如何处理一堆自己不喜欢的东西……
时间长了,面对自己的冲动消费,我也渐渐总结出了方法来应对。
比如喜欢的商品,我会把它在购物车里放置一周,每天看一遍,一周后要是还想买,就下单。
不在晚上买东西,因为有时候早上起来我就不想买了。
没有想买的东西不打开淘宝。
这三条帮我减少了很多的冲动消费。但是面对那些限时特价,自己又有点需要的商品,我就会很纠结,迟迟不能下定主意。(多么痛的领悟 : 淘宝就是一种修行)
但昨晚我遇到的却是另外一个问题。在付款的时候,我犹豫了是因为我觉得价格高。我是想吃那些吃的,但是我又无法说服自己理直气壮,不后悔,不心疼钱地买它。甚至还在想要不不买这些零食,毕竟不吃也没多大的损失,还省钱。那我该不该买呢?
如果花钱的话,我有的钱就变少了,看着支付宝余额数字下降,我觉得安全感在降低。
然后我就想一个更深刻的问题:金钱对我来说应该意味着什么呢?我应该树立怎样的金钱观呢?
问题1:金钱意味着什么?
以前在新闻上看过,某老太太把钱藏在墙内,很多年后发现被白蚁蛀了,当时看到这新闻我觉得这老太太可真傻,还不如当时把钱放在银行,这么多年了也多少会有点利息,不至于本金都少了。但是当我开始思考自己的购物行为的时候,我慢慢觉得自己和那位老太太一样傻。给我带来安全感的不是支付宝余额的数字不变或者增加,而是货币的购买力,我有更多的钱,我就面临着更多的可能性。比如说我有100万,我就有可能在二三线城市买房,但是如果我只有1000元的话,别说买房了,我甚至买不起一件名牌衣服。所以说钱越多,面临的可能性就越多。但是量变产生质变,也就是说你有100元和有200元,相差其实不大。如果你没有以钱生钱的能力,100元与200元在你手中几乎是没有区别的。所以不要觉得自己少买点就是省钱了,省了就是赚了。在我看来,这几乎是种错觉。
相比较于个人有多少钱,如何挣钱更加重要。两个人A和B都有五万元,A把钱都存银行了,B用来做生意。一年后A本金加利息有50300元,B做生意赚了,现在有70000元(故事瞎编的,重点领会精神)。也就是说我们得让钱生钱,赚的钱越多产出的效益越高。从这种情况来说,像老太太一样把钱存在家里其实是很傻的行为。而把钱存在银行也只是保守的行为,因为有可能通货膨胀使货币的购买力下降了,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追求产出尽可能大的花钱方式。
金钱通过提供尽可能多的可能性,让我们拥有更多的可能性,让我们自己成为更值钱的人。但金钱只是一种工具,要是不能好好花钱,不能让钱创造更大的价值,钱就只是一堆纸和一堆数字。
问题2:我要不要买零食?
我就只是想买点吃的,解解馋。那我之所以会产生这个问题是对我来说零食价格有点小贵,我犹豫要不要买。在犹豫的过程中发现自己面临另外一种选择:不买。不买的话我只是压抑了自己想吃的欲望,没什么损失,还省下了钱。那这样的话,我要不要买呢?
纠结了很久,我想吃的欲望还是很强烈。但内心还是有一小丢丢的犹豫。于是我决定梳理一遍自己的思路,让自己毫无犹豫地完成这次购物。理由如下:
我为什么要压抑自己想吃零食的欲望?如果人一旦碰上困难,就说没有那个,我也活的好好的。那说不定人类还处于原始时代,毕竟怎么个不都是活嘛。只要活着,管他什么生活质量。
零食有什么用呢?某种程度上零食是没用的,可能并不健康,价格昂贵,会使你的钱减少。但零食进入口腔的瞬间,那一瞬间你知道了它的味道和口感,感叹一句好好吃啊,露出一个开心的笑容。食物是你不亲自尝就无法知道味道的。每种食物都是未知的。味道、口感对于我们的生活是无用的,这些不能帮助我们挣更多的钱,会减少我们的钱。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问有什么用呢?觉得没有用就不去做呢?存在就意味着可能性,做了也意味着可能性。不到生命终结的那一刻可能性一直存在。你怎么会以为食物在吃完后就已经结束可能性了呢?吃了食物的人将继续延续着可能性。我不知道这些零食有什么用,我得买了吃了才知道。这还没买了,就有了这篇文章,意外之喜啊!
有什么用,存在就是意义。
写上一篇文的时候,写得自己有点郁闷,当时也在想这个问题,食物有什么用啊,今天终于得出我的答案了,开心。
PS:一切都是穷啊,导致我不能随便买不心疼钱;又因为馋,想方设法地合理化自己的购物需求。但思考得来的这篇文章,很开心。开心地付钱买吃的去了。哈哈哈哈!
pps:找图片太麻烦了,就下了个绘图软件自己画的,我也很震惊竟然能画的这么丑,我要是不标记我自己也认不出来我画的是啥。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