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什么时候起,网上就开始频频出现电影《芳华》的预告信息,让我这个从不关注娱乐新闻的人也好奇起来。
看到豆瓣上评分那么高,想着久违的爆米花的香味,就去电影院看了一下。去晚了一会儿,开头几分钟错过了,照说这也不至于影响整体的理解,但我硬是看了半天,连几个女孩子谁是谁都没对上号,至于谁是主角谁是配角,人物之间的关系啊、矛盾啊更是稀里糊涂,满眼只看到走马灯般的样板歌舞、白花花的大腿,还有以食物为媒介的暧昧,大概我反应太过迟钝,阅片经验太少,跟不上节奏吧。
到后半部分,我才慢慢看出点道道来,不过仍是稀里糊涂,不知是被爆米花油到了,还是被可乐呛到了。
与此同时,朋友圈里开始出现各种角度、各种观点的影评,他们的视角之独特,分析之深刻,我看了之后唯有击节称赏,自己却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本来想着既然开了公众号,还是要蹭一下热点的,无奈能力有限,只好作罢。
虽然感觉稀里糊涂,但直觉这部作品水平并不太高,至少配不上那么高的评分。在我的认知里,好电影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塑造应该都是清楚明白的,甚至可以说是简单的,比如《这个杀手不太冷》。而《芳华》则感觉要讲的东西太多,时代、人性、青春……搅在一起,繁华满眼,却没有突出的主题,就像一锅乱炖,虽然香浓有味,却没有让人惊喜和爽快的感觉。
作为一个善良的人,我没打算一棒子打死,毕竟电影时间短,可能删减比较多,所以我决定看一下原著小说再作论断。
花几天时间看完了小说,结合电影,我终于弄明白,原来那个看起来还蛮帅气的憨厚小伙刘峰是唯一的主角,他善良、勤快,总是抢着干脏活累活,是个标准的活雷锋,也获得了时代和集体的认可。
不过,同龄的战友对他这个“活雷锋”的头衔和作为更多是嘲讽和利用,还有,就是不理解和不相信。因为在那个人人为恶的时代,刘峰的善良和谦让就像神一样的存在,他们不相信自己身边竟会出现一个跟他们同吃同住同活动的神,所以,他们一边利用活雷锋的善良,一边暗地里等待着他露出狐狸尾巴。哪怕是文工团的歌舞升平,部队的生活说到底还是枯燥和单调的,对一帮涌动着强烈荷尔蒙气息的身体和灵魂来说,来一场人物大反转的现实戏,比天天重复的样板戏不是要精彩百倍千倍吗?
而活雷锋也真的没有让他们失望——神的任何人性举动,都可以成为小辫子。食堂里被人嫌弃的破皮饺子,他可以甘之如饴;众人眼红的上大学的机会,他可以毫不犹豫地让给别人;战友结婚,他可以不计报酬耗费几个月心力为他打造一对沙发……也就是这些不像正常人的地方,让他成为神一样的存在;然而,他的人性并没有完全泯灭,特别是位居人类两大本性之一的“色”,也潜伏在他一米六九的身躯里蠢蠢欲动。对于大众情人林丁丁,他居然没有像雷锋应该做的那样坐怀不乱!竟然趁机触摸人家!而且,还恬不知耻地惦记了三年!
“触摸事件”让活雷锋跌下了神坛,大家期待的狐狸尾巴终于露出来了,而且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期。在那个年代,还有什么比作风问题、男女问题更刺激,更能大作文章,也更让人回味无穷的呢!
除了战争戏,审判刘峰的那一段给我的印象最深——审判者要刘峰交待“细节”,以满足他们无数个夜晚的YY,他们比刘峰更下流,也更可怜。
刘峰被下放伐木连的那天,除了何小萍(小说里叫何小曼),无人为他送行,尽管他们都受过他大大小小的恩惠,包括那对红沙发的受赠人也没有出现。
刘峰战友们的自私与刻薄,有时代的原因,但我觉得更多是固有的人性。因为,在同样的环境下,至少还有何小萍的惺惺相惜。
何小萍之所以能够理解刘峰,表面看因为她自己悲苦的童年遭遇和刘峰对她的帮助,根本上还是她心中未泯灭的善良。
在同样的环境下,人性有很多共性的表达,但也有少数脱颖而出的异类。正是这些少数的异类,让我们看到人性之光。
在我看来,被严歌苓和冯小刚概括为“芳华”的十几岁的青春,其实不管从什么角度讲,都不算美好的岁月。
也许相比同时代的很多人,能够进文工团,天天与文艺相伴,能够享受穿泳衣等等局部自由……已经是难得的幸福。
但是人在太年轻的时候,没有成熟的价值观,为人做事往往要么冲动,要么从众,在特定的时代和环境中,这种冲动和从众往往会酿成严重的后果。
在《芳华》中,林丁丁的冲动和其他人的从众导致了刘峰的颠沛流离。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赎罪》的故事:13岁的布里奥妮看到姐姐塞西莉亚和管家之子罗宾之间的暧昧情景,那是年少的她难以理解的。不久表姐劳拉突然被人强奸,布里奥妮出来作证,坚称罗宾是案犯,罗宾被下狱,二战时又被发配战场,从此一去不回,他与塞西莉亚刚刚萌芽的爱情也就成了永远的遗憾。布里奥妮成年后,想尽办法赎罪,但是终究无法弥补年少无知造成的深刻伤害。
所以,我觉得,当岁月赋予我们更多的阅历和智慧时,回头看那个懵懂无知年纪,往往是懊悔多过怀念。
我不太明白为何大家都那么怀旧,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到《老男孩》,到《致青春》,再到《芳华》,怀旧的题材总是能收获观众的眼光和眼泪。
这几天,不知从哪里冒出个“十八岁”的梗来,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十八岁时的照片,在我的高中群里,大家纷纷把翻拍的老照片传上去,然后感叹青春易逝,红颜易老。我没有什么感觉,一个字没发,只是被@之后将网名改成了真名。
现实到底有多不如意,让我们只能看着过去叹息?未来到底有多么不确定,让我们每走一步就多一分恐惧?
我的现状并没有多如意,但是我一点都不怀念十八岁的芳华。
十八岁的时候,我在高考的紧箍咒下过着单调、紧张的生活,某种程度上还不如《芳华》中文工团女兵的生活那么丰富多彩呢。那时候,我又胖又穷,除了校服,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因为自惭形秽而生的强烈自卑,让我面对远道来访的心上人时,鬼使神差地说出了“分手”。巨大的考试压力让我听到此生最亲爱的外婆去世的噩耗时,居然决定不回家参加她的葬礼;她悉心照顾我十几年,无数次目送我远去的脚步,我却没有送她最后一程,造成终身的遗憾。这种遗憾,无数个第一名弥补不了,“文科状元”也弥补不了。
小说里,已是中老年妇女的郝淑雯、萧穗子、林丁丁几次想要找到刘峰,想要通过物质的救济弥补当年的错误,刘峰却一再躲避,她们不知道她们这种廉价的关心,只会对他造成二次伤害。
即便没有这些负面的具体事件,我也不愿回到十八岁,因为那时的自己,相比今天的自己,就是愚昧无知的。而且,我认为,青春的意义就在于她的不可重来,而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向前,不断超越自己。过于怀旧就像招魂,只能进一步彰显自己的无知。
与其为逝去的芳华扼腕叹息,不如珍惜当下拥有的芳华,让每一刻都书写出精彩,让每一天都沉淀出智慧。
我们怕肉体老去,更怕灵魂无所皈依。那个大家共同的终点,人人必经的审判,才是我们恐惧的焦点。
《芳华》中也有相关的隐喻。刘峰就像耶稣一样,背负着众人的罪孽,被捧上神坛,大家以为这样自己就能活得心安理得,顺风顺水,却不料供奉假神本身也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罪孽,当假神跌落,人人都要继续赎罪的旅程。时代的浪潮让他们的命运浮浮沉沉,不管贫与富,穷与通,顺与逆,都没有笃定的幸福。
只有信奉善的刘峰,与信奉恩的何小萍,能够在平淡的生活中相知相守。
这样说来,《芳华》还是写(拍)出了明确的价值观的,只是这种价值观的好坏优劣,就要由读者和观众去辨别和评判了。
***
2018马上就要到了,我用一天的断食来迎接它,我在火车上跨年,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智慧的增长超过年轮的速度!财富的增长超过社会发展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