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economy)来源于古希腊语oikonomos,意思是“管理一个家庭”。
所以经济的本质上和管理家庭有诸多类似。
例如:家庭中有不同的成员,每个成员扮演着各自的角色,每个角色都要面临许许多多的决策。而每个成员的能力、喜好、期望都是不同的,那如何分配工作?如何分配资源?是每个家庭都要面临的。
和家庭相同社会也面临很多决策,谁来工作?做哪些工作?如何分配劳动产物?如何合理的分配工作及劳动产物是社会必须要做的。
由于资源是稀缺的,所以社会资源的管理至关重要。
2.什么是经济学?
经济学(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这是一个悖论,资源是有限的,人的欲望是无限的。
稀缺性:社会资源是有限的
eg.钻石与水:水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但供应充沛并不稀缺,所以价格低,钻石没有水重要但因其稀缺所以价格昂贵
分配:资源的配置方式
eg.和尚分粥:假设一个寺庙有7个和尚,现在要来分一桶粥可以有很多种分法
(1)主持分粥:选一名德高望重的和尚做主持,由他来统筹分粥。弊端很明显,老和尚有自己的喜好会偏向,拉帮结派等等。
(2)轮流分粥:每人轮流执政一天。弊端为,每人在自己执政的一天都会偏向自己。
(3)三权分立:设置专人执行、监督、立法进行管理。弊端为,互相推诿效率会下降。
(4)一人分粥,分粥人最后拿粥:分粥人会极力保证每碗粥都是均等的,以保障自己不吃亏。
所以影响经济学的两个核心因素为稀缺资源、分配,研究经济学就是在研究人们如何做决策。
3.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1)微观经济学:
对象:个体(家庭、企业)
理论:价格理论(研究市场价格)
基本假设:每个人都是理性人、市场出清(市场是均衡的,资源完全由市场决定)
创始人:亚当斯密(1723-1790),古典经济学创始人、经济学之父
著名理论:“看不见的手” 每个人都是理性的,受到自利思想的驱动,形成了一只看不见的手,从而促进了社会的福利。--《国富论》
(2)宏观经济学:
对象:经济总量(国民收入、物价、失业)
理论:国民收入决定(GDP)
基本假设:市场是失灵的、政策有效(政府调节)
创始人:凯恩斯(1883-1946),宏观经济学之父
著名理论:政府必须干预经济生活,从而解决事业和经济波动--《就业、利息和和货币通论》
背景:1929-1933世界经济危机(市场失灵)
概括为: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状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提升了,但消费的提升速度不及人收入的提升速度快,即消费倾向下降(消费边际倾向递减),同时资本边际回报率也是递减的,没有消费和投资激励的驱动导致GDP低迷。
措施:AD曲线向右推动,通过政府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拉动总需求,随着GDP的增加物价水平也增加到了P2,这就会带来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
凯恩斯的理论适用于需求不足的情况。
上世纪7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发动了限产提价抵制运动,石油危机下,市场流通石油减少,是由总供给不足,石油价格激增,此时通过政府干预向右推动AD曲线,GDP值会升高,但只能更大程度上提高物价水引发通货膨胀,而无法改善供给不足的问题。
所以在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凯恩斯的观点不适用。
由此,经济学产生了两只手并存的现状
考虑总量问题的宏观经济学
考虑个量的微观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