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约大姐去大东海洗了一个澡。
提起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以从很多方面来反映,比如洗澡。
我的家乡万荣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地方。在我小的时候,家里吃的都是雨水。我们那儿流传一句话:宁给客人吃个馍,不给客人喝口汤(te)。
所以,我们一年四季难得洗一次澡,尤其是冬天。不过再怎么说,过年是必须洗澡的,毕竟,中国人讲究干干净净过年。
我们洗澡,不像现在,开个水龙头可劲冲,村里也没有澡堂子,可以痛痛快快泡个澡。就是用一个洗衣服的大铁盆,烧上一盆热水洗洗就行了。
看过迟子建的很多作品,我唯独对她的小说《清水洗尘》情有独钟,记忆深刻,就是因为这篇小说真实反应了我小时候洗澡的经历和心理。
后来考到外地上学,刚开始,学校没有澡堂,我们只能在水房里冲澡。不缺水了,可以隔三差五冲一冲身上的污垢,但毕竟不方便,人来人往的,得找人少的时候。洗个澡跟做贼似的。过了两年,有了澡堂就方便多了,虽然是定时开放,但毕竟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认认真真地洗个澡了。
毕业后,参加工作,没有单独的宿舍,自然也就没有独立的洗澡间。想干净,只能去大众澡堂子去洗,人多的跟下饺子一般,每个水龙头下都挤着两三个人。好说话的,让着洗,一会就都洗好了;难说话的,争着洗,谁也洗不干净。由于人多,澡堂子里总是氤氲着雾气和一股浓浓的怪味。
再后来,住了楼房,终于有了自己的洗澡间,终于不用和别人挤一个水龙头了,终于不用给别人说好话了,终于不用在过年前几天排队洗澡了。
后来,不知怎么,又感觉在家里没人搓澡洗不干净了,咋办,就有了洗浴中心,有了专门的搓澡工,有了汗蒸室。也方便,只是费用高了些。
我原本是不舍得去洗浴中心消费的,只是原来在这里办了游泳卡,由于生意不好,游泳馆撤了,改成洗浴中心了,游泳池改成澡池了,我只好来洗澡。洗一次119元,进门费就得80,搓个澡39。如果经不住忽悠,再来个牛奶浴之类的,没有200下不来。
我洗了几次,把卡里1500元洗成500元时,才听说这套餐里含有一份早餐,一份午餐。这样算下来,似乎还不是太贵。
昨天在里面吃了一份午餐,吃饭人很多,多的都没有地方坐。可见现在的人生活水平是提高了,也会享受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