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阅读完《20几岁,你为什么害怕来不及》,《你的知识需要管理》阅读到第121页,《怪诞行为学》阅读到第30页,参加了一次线下拆书,看了《神偷奶爸3》,以下记录本周的一些收获。
一、诱饵效应
有这样一个调查,订购一份杂志,有这样3种选择:
调查一
1、A,电子版,每年59元;
2、-B,纸质版,每年129元;
3、B,电子版+纸质版,每年129元。
根据调查一的结果显示,大部分人选择了第三种(B),电子版+纸质版,因为这样看起来电子版就相当于白送的,看起来非常划算。
要是把选项改成2种,结果又会怎么样呢?
调查二
1、A,电子版,每年59元;
2、B,电子版+纸质版,每年129元。
根据调查二的结果,大部分人选择了第一种(A),电子版。
两个不同的调查,只是在其中加入了一个诱饵,让商家真正想卖的东西看起来更有吸引力。
A1:想起自己在超市的购物经历,想买一盒牙膏,价位在20元左右的,常用的品牌是佳洁士和舒适达,也有三种选择:1、-A,佳洁士,19元;2、A,佳洁士,送杯子,19.9元;3、B,舒适达,20元。在这个选择里面,-A就是一个诱饵,超市真正想卖的是A,这样看起来会让消费者感觉花了一点微不足道的钱就得了一个杯子,好划算,不知不觉就掉入了商家的促销陷阱。
要想打破这个怪圈,就要把眼界放宽,找出诱饵,跳过我们不想要的选项再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