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午,一个人包场看电影《重返狼群》。讲述的是成都画家李微漪在若尔盖草原偶然拯救了一只出生近五天的小狼崽,从此与狼一起生活的酸甜苦辣,最后在草原上安营扎寨长达半年,成功放归狼的故事。
神秘的狼
狼,对我来说,一直有种神秘感。它们凶猛,是地球上最迅猛的食物链顶级杀手;它们善于协作,在食物匮乏的季节,狼族群起围攻,快速打破对方防线;它们机警,善于驾驭变化,成为地球上生命力最顽强的动物之一。
狼,对于游牧民族而言,是一种生命图腾,狼的精神指引着他们在资源匮乏的自然环境中顽强生存。
而在汉文化语境里,和狼有关的词语几乎是贬义词。我们说一个人无情无义,没有人性,会骂他“白眼狼”、“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狼的叫声被形容为“鬼哭狼嚎”;吃相难看被说成是“狼吞虎咽”;一起做坏事叫“狼狈为奸”;坏人当权是“豺狼当道”……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了《狼三则》,他笔下的狼是狡猾、贪婪、愚蠢的象征,在和屠夫的斗争过程中,全都死得惨烈。可见,无论是老百姓还是文人,对这种动物都没有好感。
生存从来艰辛
生存从来都是艰辛的。狼族作为肉食动物,为了生存,不得不去捕杀其他的动物,特别是在少有动物出没的冬季,如果运气不好,只能眼巴巴看着积雪而饿得只剩皮包骨。
电影主角“格林”的父亲是一头狼王。狼王在被猎人围捕时脚被夹住了,它毅然咬断自己的一条腿逃生,躲在石头缝里。猎人用刺刀袭击石头缝,每一刀落下来,狼王都用嘴死死咬住刺刀,顽强抵抗。直到整个头血肉模糊,用尽最后一丝力气。
“格林”和兄弟姐妹们刚出生,母狼在寒冷的冬天根本无力狩猎养活小狼,所以它自愿踩到夹子上,选择了自杀。但是它不愿猎人得到狼皮,所以它用牙齿撕碎了自己后背的皮,这就是狼!
动物世界的生存远比我们想象的困难。《我们诞生在中国》里的雪豹达娃,独自一人养育两个孩子,它们被同类侵占家园,掠夺食物。漫长的冬季到来,达娃为了保住自己和小孩的生命,只好冒险进攻野牛群里的小牛,结果被牛妈妈坚硬的长角撞击了一次又一次。最后达娃身负重伤,冻死在雪地里,留下两个幼儿……
为了生存,无论动物还是人都必须坚忍,甚至变得冷酷。白先勇说:“拥有从来都是侥幸,无常才是人生的常态,所有的成熟都是从失去开始。”我们的行为和性格的演化,受生存的条件的影响,没有保护屏障的动物们,有多少能够幸存于天灾人祸,自然终老?它们的生存之道,我们又有什么权利去评价呢?
狼中之人
众生平等,尊重始于换位理解。电影《冈仁波齐》纪实拍摄11人历时一年,长达2000多里的朝圣之旅。有一个屠夫因为杀生而内疚,常常在干完活之后喝酒以排解内心的恐惧。他听说村里有人要去朝圣,决定加入这个队伍。他们三步一扣首,五体投地,身与心合一,为他人祈福,为自我赎罪。
一对转山的夫妻因为舍不得驴受苦,丈夫朝拜的时候,妻子一人拉着板车艰难行走。环境再艰辛,运气再差,他们都拥有对他人与自然的善念。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罗振宇在《奇葩说》里说,成长不一定是向上的、积极的,而是变得复杂。为什么我们会越变越复杂?
因为我们对于物质和精神保有强烈的欲望。在社会推进过程中,我们学会想象并怀揣希望,这样才能更有勇气去面对无常;我们渴望获得世俗社会的认同,会不自觉得用外界的准则来衡量自己,即使我们生活无忧,也常常感到不快乐;我们渴望获得某种意义,试图从起点抵达终点的途中留下一些痕迹。
当人类变成地球力量很强大的物种时,有了一种凌驾其他生灵之上的优越感,我们觉得自己最重要,其他生物最好按照我们的意愿俯首称臣。
电影里,“格林”在与画家李微漪的相处过程中渐通人性,它对人不设防,它懂得在大家都饥饿的情况下分享猎到的食物;它在李微漪受伤走不了路时,竟然用嘴巴牵着马的绳索,把马带到李微漪身边;它让我们看到了一匹狼对于自由、竞争、协作、爱与信任的诠释,它俨然成了“狼中之人”。
(写于201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