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军神,我先想到的只有两人---吴起、白起。
为什么说到吴起,而又加上白起,而不讲孙吴放在一起讲?因为我觉得孙子在写《孙子兵法》时并没有打过仗,孙子在我眼里只是一个兵法之神,带兵打仗我还是服吴起、白起。
先说说吴起,一提到吴起,先想到的就是“杀妻求将”。哎呀,我这个难受啊,我这个年纪很不理解这件事,不就是齐国和鲁国打仗嘛,吴起为了当上鲁国的将军,杀了生为齐人的妻子。但我还是很佩服他,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一生无败绩的名将。
前415年,这年,吴起二十六岁,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杀了三十多个诽谤他的人,因而从卫国逃到了鲁国,并拜曾参为师学习儒家思想。
前412(周威烈王十四年),这一年齐国攻打鲁国,吴起为了功成名就,为了表示自己不偏向齐国,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就这样鲁国国君任命他为将军,率军前去与齐国开战,吴起率军到达前线,到达前线之后,吴起并没有立即和齐国开战,而是假借谈和之意,示之以弱。用以麻痹齐军将士,骄其志,懈其备,然后出其不意地以精壮之军突然向齐军发起猛攻。齐军仓促应战,一触即溃,伤亡过半,鲁军大获全胜,从此吴起名声大噪。
因为吴起的得势,让鲁国的很多人都嫉妒他,引起了鲁国大臣们的非议,很多人都站出来重伤他说“吴起是个残暴无情的人。他小时候,家资十全,他想当官,从事游说活动没有成功,以致家庭破产。乡邻都耻笑他,吴起就杀了三十多个诽谤他的人。逃出卫国而东去。他和母亲告别时,咬着臂膀发誓说:‘不为卿相,不复人卫’。”此后他就在曾参门下学习。过了不久,他母亲去世,他竟然没有回家。
曾参知道他如此无情无欲,竟连母亲去世都没有回去探望,于是和吴起断绝了关系。鲁国国君也因此将他辞退。
吴起离开了鲁国之后,听说魏文侯很贤明,想去辅佐他。文侯问大臣李克说:“吴起为人如何?”李克说:“吴起贪荣名而好色,但是,他用兵司马田穰苴也不能超过他。”这样魏文侯就任命他为将军,率军攻打秦国,攻克五座城邑。
魏文侯因吴起善于用兵,廉洁而公平,能得到士卒的拥护,就任命他为西河的守将,抗拒秦国和韩国。周威烈王十七年公元前409,攻取秦河西地区的临晋、元里,并增修此二城。次年,攻秦至郑,筑洛阴、合阳,尽占秦之河西地,置西河郡,任西河郡守。这一时期他“曾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特别是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大的诸侯国。真乃军神也!
吴起是的确是一名文武全才的将领,军事上他有着先进军事思想,料敌合变、爱兵如子,吴起在军事方面的成就在历朝历代都享有极高的赞誉。除此之外,吴起作为一名政治家、改革家,通过改革使魏、楚两国富国强兵。但是人都有两面,吴起贪恋功名,为取得成功不择手段。他杀妻求将、为子不孝和好色的人格缺陷为这位文武全才的将领增加了人生污点。
对了忘说一事---吴起变法
公元前382年,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吴起变法,从打击大贵族入手,旨在富国强兵。变法的内容是消灭世卿世禄制,任用贤能,因此这又是一次打击世袭贵族政治、经济特权的运动。吴起变法打击了楚国大贵族既得的政治经济利益,遭到大贵族的激烈反对。前在381年,楚悼王死后,吴起被王公大臣们乱箭射死。
这个武卒制我不太懂,所以查了查转载于搜狗百科
首先将魏国沿用的春秋时代的动员兵制改革为募兵制,开始实现兵农分离的政策。然后将细化后的专业士兵作为魏国军队的基础,并逐渐替代了战时的临时动员兵。“武卒制”的核心内容就是精兵战略,以真正意义上的精锐士兵来代替原来的雇佣兵及动员兵。所有的士兵都必须接受严格的军事考核,一旦通过考核,作为专业士兵,可以享受免除全家徭役的待遇,甚至出色者立刻就能被提拔为中下级军官。考核的标准是这样的:士兵身穿3层护甲(上身甲、股甲、阱甲)、头带铁盔、腰配剑、肩长矛、操十石弓,携箭五十支,背三天干粮,半天能行军百里(约合四十公里)。这是选拔标准中的一个,但这样的装备,理论上就应该是魏军的标准,从中不难看出吴起的用兵思路之领先。不仅如此,还以士兵在考核中的表现,将之编入各种不同作用的战术分队,例如惯于近战的编为一队,擅长弓箭的编为一队,善于攀爬的编为一队。临战时,将各个战术分队按需要的不同临时搭配使用。把魏国的军队改造成“居有礼,动有威,进不可档,退不可追”的无敌劲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