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这部电影哪里不对,到后来有那么一点点怀疑,剧中的那些人真的放得下吗?我们谁不是在一代一代重复着——谁年轻的时候没有干过坏事?阶层的差距从来都在,哪怕共同生活过十余年,各自的生活终究还是没有交集的。冯导举了一杆历史的大旗帜,拍的却只是那个一直想要跨阶层流动却终究没有实现的小情绪。
不管是郝淑雯,还是何小萍,都选择了文工团
郝淑雯和何小萍,是两个最极端的例子,一个是高干家庭的千金,一个是父亲被下放的成分不请的边缘人,在那样一个年代,本没有什么交集的两个阶层的人,恰恰在文工团这样一个地方相遇了。这是年代的不幸,那样一个时代,不论贫穷与富裕,看起来完全不一样的人,都会成为一个群体的人,想要努力攀爬的,比如何小萍,比如刘峰,因为自己的能力,爬进了本以为可以改变命运的文工团。像郝淑雯这样的特权阶层,也被迫要在文工团这样的地方待着,因为她是干部子弟,她必须要和阶级群众在一起,比起支边一类的方式,文工团反而是一个更为安全的环境,她的父亲把她送到文工团,也是有护女心切之考虑吧。
看起来相安无事的文工团,鄙视链条无处不在
每个人到文工团,背后都有各自的原因,比如郝淑雯和陈灿,时代背景下,家庭没有办法给予所谓的保护伞,折衷的方式就是到文工团,他们经历过小时候的优渥,郝淑雯无时无刻不以自己的家世为傲,有一个当首长的父亲,有从小摸枪的特权,陈灿也许是痛恨自己的父亲把自己送到文工团,于是对自己的家庭只字不提,可是在郝淑雯对他发出邀约的时候,他却果断接受,他是文工团里面一群人中最知道利害关系的人,知道什么是对自己最为有利的。林丁丁作为一个女子,很懂得利用自己的优势,看起来柔弱,却知道如何在鱼龙混杂的文工团里面让其他人保护自己。刘峰和何小萍,本质上是一类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了文工团,希望自己可以摆脱原生的环境,可以脱离原本的生活,想要变得成功,证明给其他人看,然而,他们注定被牺牲。萧穗子代表的恰恰是冯导自己,想要努力讨好有特权的那几个人,想要得到理想的爱情,又想要同情最没有保护伞的刘峰与何小萍。这样的阶层界限,古已有之,现在依旧存在,不只是中国。这是人的特点,强强联合,人以群分。
想要借助于时代爬上墙,却只能悬于半空
萧穗子的原型应该就是冯导自己了,普通家庭出身的状态下,赶上了那十年,进入了文工团,一个环境下看到了各类阶层的人,表面上相处融洽,暗地里波涛汹涌。对郝淑雯和陈灿这样的人,冯导是羡慕的,也很想和他们成为好朋友,进入他们的圈子。最后的结局,萧穗子确实看起来做到了,原来郝淑雯都只能成为普通的家庭主妇,带着孩子等着丈夫,而萧穗子却可以变成整个文工团的核心,还能够组织起来所有人的聚会。然而,实际的情况并不会如此。郝淑雯也只能在无聊的时候,恰好路过,和萧穗子热络一下,分别以后,还是会各奔东西,回到自己的生活里面。
文工团的聚会还会有,但是,大家也只能在忘记现实生活的过程中,回忆当年的青春,而出了聚会的门以后,还能保持热络?怕也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