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去图书馆借书了,就借了一本,直接去的3楼,找图书管理员帮我拿,而不是在一楼自己找。拿到书就直接回家了,没有做任何停留。
为什么想写这件事呢?因为昨天我也去了一趟图书馆,只得到了4个大字:周一闭馆。
由于最近我设计了一个决策思考分析表,于是在被自己的逗逼气到后,我填了一遍。结果,居然得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
先说说昨天我干了什么吧。
昨天,我本来是要去拿快递的,因为想着专门为了拿快递就换一身衣服,好浪费呀。看看外面天气那么好,不是正好适合出去走一圈么?于是我想喝奶茶了。然后,又想起了群友推荐的一本书,想着,那就先去借书,回来的时候点上一杯奶茶,然后再拿个快递,就可以在家一边喝奶茶一边看书了,多美好呀。
可惜,计划很完美,现实很搞笑。
我出门前先查了一下图书馆是否有书,就没想起其他的了。结果,半小时后到了图书馆,发现是闭馆日。
我不甘心白跑一趟呀,毕竟除了时间,我还浪费了地铁费。于是想着,要不去附近的糕点店买个吃的吧。还在团购网查了半天,看看有没有想吃的。最后去到那家店,发现以前喜欢的泡芙没有了,其他的也不想买。最后浪费了一个多小时,还是啥也没干成,就坐地铁回家了。
虽然奶茶买了,快递拿了,但是如果我只干这两件事最多半个小时。结果因为没有想起图书馆周一闭馆,白白浪费了一个多小时。
回家以后,借助AI,我发现了自己原来有种思维,叫:单件事不值得出门。
并且,AI说,我在做决策的时候有冲动性决策和多任务倾向。
虽然,我的初衷是想一次能完成多件事情,提高效率,节约时间。但是结果却是相反,这个习惯很多时候让我浪费了时间和资源。
开始看到这个分析结论的时候,我很惊讶。虽然冲动型决策确实是不好的,但是我的多任务倾向难道也有问题么?
我去拿快递只要10分钟,本来我也可以不喝奶茶的,但是因为我决策中的这2个习惯,我浪费了大半个下午。
如果,本来都是我需要完成的事情,外出就一趟水完成了 ,这样确实是更高效的。但是我却为了这样,做了原本不要做的事情。
在给任务分类的时候,有个办法叫按场景分类。就是说,在同一场景下完成的任务,可以一起做,用来提高效率。比如,外出要做的,比如在电脑上完成的任务,可以找个时间一起完成。显然这个原则我接受的很好,不过却用错了地方。
我的问题在于,为了显得高效,增加了原本不需要做的事情。从而造成了时间和资源的浪费。
回想以往我去图书馆借书,大部分时候是在1楼自己找,找的时候也会顺便看看其他感兴趣的书,于是原本只是去借一本书,最后却借了4、5本书回来。
以前我想的是,遇到喜欢的书不是很好么?但是,我很多时候却因为没办法看完这么多书,造成了过期罚款。并且我陷入了不断有书要看,却没有时间和心思去思考和实践的奇怪循环。
从结果上来看,这个习惯似乎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好处。
昨天AI给到我的建议就是,要接受单一任务的价值,明确主要目标、设定任务完成的时间限制。
所以,今天我就直奔3楼 ,让管理员帮我拿书,避免自己在一楼被其他书干扰。于是,我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这次借书的过程。
其实,我感觉挺好的。直奔主题,没有被其他事情干扰。并且,我感觉这次做的决策分析表也挺好用的,尤其结合了AI分析以后。
以后也要及时觉察自己的这个不良习惯,避免掉入多任务思维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