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在西方文论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1. 承接俄国形式主义和新批评派注重文本分析的科学主义传统,并将其发展到极致;
2. 开启了解构主义。
结构主义的理论基础:
1. 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
(1)索绪尔区分了能指和所指、声音和概念、语言与言语,认为“语言作为本质,超出并支配着它的每一种具体表现,即言语”。
(2)人们的言语行为千差万别,但之所以能够交流,是因为都有着共同的内在结构(语言)。这成了结构主义文论家寻找文本内在结构的出发点。
2. 维柯“人的物理学”。
(1)维柯发现古代中国人和希腊人用同一种“诗性方式”思考和表述自己,于是便提出了“真实/事实原则”,即人们看到的事实是被头脑中认定的真实所框定的。
(2)维柯试图找到所有人文现象的普遍公式,构造一种“人的物理学”,实质上试图发现早期人类的思维“结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维柯是结构主义思想的先驱。
3. 西方学术思想对“深度模式”的寻求和人的主体性的消解。
(1)西方学术思想中一直存在现象/本质的二元对立,认为一切现象都得由它的内在本质来说明,这就是对“深度模式”的追求。结构主义试图通过对个别因素的考察,努力建构出整合所有个别因素的的质,这在方法论上与“深度模式”是契合的。
(2)自文艺复兴以来,神的主体性被人的主体性所替代,但科技进步助长了人对自然环境乃至人本身的戕害,人的主体性逐渐遭到质疑。一战后的哲学家福柯等就通过张扬结构系统自身的自主性来代替人的主体能动性,人的主体性逐步消解。
结构主义文论的一般特征。
结构主义主要是一种研究方法,而不是一个观点统一的流派。它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对“结构”概念的独特理解上。
1. 皮亚杰有关结构的三个特性。
(1)整体性:结构不是元素的简单拼凑,结构大于元素之和。
(2)转换性:结构不是僵化的,它会按照一定的规则运动变化。
(3)自我调节性:结构转换依据的是内部规则,无需求助于结构之外的某物。
2. 列维-施特劳斯有关结构的四点说明。
(1)结构中任一成分变化将引起其他成分变化。
(2)当一种成分变化时,通过结构可以预测整体会作何反应。
(3)结构内发生的事实可以在结构内找到原因。
(4)同类结构的反应是相似的。
结构主义文论的学科特征。
1. 寻找恒定的批评模式——先借用一个模式或假设一种基本结构,在批评实践中不断替换或改进,直至找到一个稳定的模式。如法国文论家勃瑞蒙就提出了小说“三合一体”模式。
2. 强调文学研究的整体观——这是对新批评派的反拨,结构主义文论强调文学系统和文化系统对作品解读的重要性。需要注意的是,结构主义者的整体并不是事物本来的整体,而是先将事物分解成元素,再重新组合成的整体。如哈姆雷特跳墓穴,就反映了古代殉葬传统的残留。
3. 追踪文学的深层结构——结构主义者的“结构”是并不能被直观的,而是凭借思想模式挖掘、建构而成的文学深层结构。比如美国文论家屈莱恩发现文学史存在一种“秩序意志”,这就是深层结构。
4. 在文学符号学和叙事学上有深入研究——结构主义者常将分析出的作品元素用符号表示,另外他们倾向于研究比抒情作品结构复杂的叙事作品,因此在符号学和叙事学上都有重要地位。
结构主义文论整体评价。
1. 打破了文学神秘观,从客观结构出发分析意义,有助于文论科学化。
2. 打破了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必然联系,为解读方式多样化提供了前提,拓展了文论功能。
3. 采用符号学、叙事学分析手段,增强了文论的可操作性。
4. 但因过于强调文学自主性,而自主性又仅仅是个假设,导致后来解构主义从内部颠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