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六朝: 吴、晋、宋、齐、梁、陈。六朝建都金陵, 人事过眼烟云,留下千古传记和文化。且说南朝之梁国, 有一位文人叫江淹, 平生写下不少诗赋。例如“日暮碧云合, 佳人殊未来。"又如“ 袖中有短书,愿寄双飞燕。" 虽非盖世名句, 却也让后来者不断引用或仿效,可知他在当时已很出名了。
江淹到了晚年还坚持写作, 可惜越写越差。为什么呢? 《南史.江淹传》这么记载:南朝.梁.江淹, 晚年文思衰退, 曾梦见晋代文士郭璞对他说话:"我放在你处的笔很多年了, 现在我要取回。"于是江淹从怀中拿出一支彩笔, 还返给郭璞。从此之后, 江淹再也写不出好诗文来。《江郎才尽》因还笔? 这个疑团一直没人去求证, 只会互传。后人如宋朝周邦彦也如此填词:“为伊才減江淹, 情伤荀债。"
想来想去这句话,可能隐喻警语诗人及后学, 勿盲从临摹仿写他人, 死套硬搬永远不属于自己。文壇也有是非事, 据传, 五代后蜀.孟昶曾作一词《玉楼春》:"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帘间明月独窥人, 欹枕钗横云鬓乱。三更庭院悄无声, 时见疏星渡河汉。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 而北宋.苏轼也写了一词《洞仙歌》: "冰肌玉骨, 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 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 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只恐流年,暗中偷换."细察两词并作比较,发现他们通篇互相改写,谁是谁非?
名人如此,后学则更易着迷。青藤常春, 先练耐寒;写作常春,需要灵感。灵感源自生活和经历, 通过作者的感触抒怀,将之升华为文学艺术。创作有时会心酸噙泪,只因动了情. “为赋新诗强说愁"是附庸风雅者!因为,没有灵感就没有激情.
《江郎才尽》不是写不出, 而是写不好! 这是每个诗人都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