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池上》这首五言绝句的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古诗理解与儿童认知碰撞的奇妙与挑战。这首描绘孩童天真童趣的诗作,却在“偷采白莲回”一句的教学上引发了意想不到的讨论。
课堂伊始,我引导学生观察插图,画面中一池亭亭玉立的荷花,一叶半掩的扁舟,直观地呈现出“小娃撑小艇”的意境,学生们很快便能理解诗句含义。然而,当讲解到“偷采白莲回”时,课堂氛围突然变得热烈起来。许多学生纷纷举手质疑:“老师,这个孩子分明就是小偷呀!”这样的反馈着实让我措手不及,也让我意识到成人视角与儿童思维间的认知差异。
面对学生的困惑,我尝试从诗句整体逻辑入手解释:“如果他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偷,又怎会‘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呢?真正的小偷会提前谋划、隐藏痕迹,而诗中的小娃只是随性而为。他不过是农家孩童,因贪吃可爱,看到诱人的莲蓬,便忍不住采摘。这就如同在我的家乡,脐橙满园时,路过的行人偶尔摘下一两个品尝,大家也不会将其视为偷窃行为。”尽管我结合生活实例耐心讲解,但从学生们茫然的眼神中,我明白这次关于“偷”字的解读并未真正解开他们心中的疑惑。
反思这次教学,我意识到在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字词含义时,仅靠字面解释和生活类比是远远不够的。“偷”字在现代汉语语境中多含贬义,而在古诗中,它更多是为了生动展现孩童天真烂漫、率性而为的形象。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当更注重古今词义的对比,通过创设丰富的情境,帮助学生跨越时空理解古诗内涵;同时,要更加敏锐地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以更贴合儿童认知的方式进行讲解,让古诗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