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号上线,目前已经试用了3天,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1、各部门团队的积极性不高
2、如果有大量数据迁移的需求,需提前设计
3、对于可变因素过多的业务怎样能去规范化、合理化
1、各部门团队的积极性不高
首先来说说第一点。整个平台从立项到上线,其实是自上而下进行需求传递的,但是并没有自上而下的,统一部门的运营成员的思想,传达该项目的重要意义。没有统一战略目标,无论是思想上还是执行上,作为产品,和运营之间始终不再一条线上。我认为很重要,但是运营觉得只是浪费了时间,没有提高工作效率。
我一直在想,统一思想,传达目标的战略意义到底是不是我需要做的事情?
在给运营培训的时候,我其实也讲到了在公司未来的发展中,这个平台存在的意义,为什么运营们的接受程度不高?
想来原因在于:没有和绩效挂钩,不够重视;目前人工执行的流畅度远大于平台,等于是增加的工作量,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有公司一贯的执行方式,所有的产品、工具、平台,都是想着去执行、赚热钱、除了大boss之后没人对产品的未来做一个规划。对于纯业务驱动的公司来说,产品是处在比较尴尬的地位的。
2、如果有大量数据迁移的需求,需提前设计
本次平台上线,需要对之前人工统计、旧平台上的一些数据进行统计与处理。在项目上线之后,我才意识到这是个麻烦事。
运营的工作是比较饱和的,没有时间去好好筛选数据。这个工作自然也就落到了我头上,浪费时间自然是一个后果,更重要的是,在使用的过程中,“论是思想上还是执行上,作为产品,和运营之间始终不再一条线上”,这个现象在加剧。我得不到很多的内部的反馈,无法做进一步的优化。
3、对于可变因素过多的业务怎样能去标准化、统一化
最后说一说,业务逻辑的事情。微博实时是一个变量因素很多的业务,目前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在检测上。
com端、cn端、手机端,账号是否登录,ip的不同,都会导致,检测结果的不一样。目前平台的问题就是:运营说在com能够检测到的链接,其实平台在cn端检测不到;同样是cn端,不同的ip检测结果不同。
检测结果直接和积分扣除相关,和钱直接相关的事情,偏偏没有办法做到统一标准化。后期只能靠更多的人工介入。
在重新审视这个业务时,突然想到:像这样可变因素过多的业务适合去标准化、统一化吗?
答案是:是的。当业务量增大的时候,人工意味着成本。并且人工有着太多不可控的因素,所以必须用程序去代替人工检测。只有当程序能完成人工的99.9%的检测工作,平台才有可能生长壮大,才能容纳更多的业务量。
但至于怎么去标准化、统一化?检测上程序是否能做到媲美人工,还有待研究。
以上,修改于2019.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