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简书精读·我为你好评如潮】特别推荐
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心愿:专门为蒋坤元老师写一篇有关他学佛、念佛的文章。
而且,连标题我也早就想好了,就用蒋坤元老师在佛顶山慧济寺墙上看到的那幅画中的8个字——
身如藕根,
心生莲花。
今天上午,【🎧有声简书精读】的七日特别献礼,推荐了蒋坤元老师分享的《辛庄 念 佛 堂 捐赠 修路筑桥 功德碑》,算是给了我一个了却心愿的契机。
在此先声明,我本人不懂佛,也未曾学佛。但在简书拜读过蒋坤元老师很多他学佛的心得后,我感觉受益匪浅,不吐不快!🙏🙏🙏
故而今天,想通过回顾我为蒋坤元老师写的相关作品评论,来斗胆谈谈感悟吧。
(一)学佛就是学做人。
佛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也是生动形象,贴近人心的。
以下是《学佛就是学做人》文章选摘:
《有一颗满足的心》
佛曰:财富并不是因为拥有很多,而是要求的很少。
杭州上天竺法喜寺定本法师一顶蚊帐用了整整30年,一只放衣服的木箱,是祖传的,用了整整80多年,据讲这只木箱是他母亲当年的嫁妆,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
我还看到他吃完饭,用舌头将碗底一点点舔干净。
定本法师对我说,以前僧人如果看见别人的剩饭碗是要吃干净的,如果洗碗池里有剩下的米粒,也要收集起来重新做成米饭是,让僧人吃,从来不曾浪费过一粒米饭。
我们真该向定本法师好好学习。
有一颗满足的心,吃饭不一定要山珍海味,睡觉不一定要红木大床,人与人之间也不要你争我夺,徒生嫌疑。
一个满足的人,即使吃苦咸菜,也能吃出甘甜的香味来。
——摘自蒋坤元老师作品《学佛就是学做人》
不勾心的豆角 14楼· 2019.07.18 20:57
“一般人对佛有几分迷惑,甚至觉得深不可测。”——说实话,我就是这其中的一员。但坚持拜读蒋老师您的文章后,我也开始觉得“佛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也是生动形象,贴近人心的。” 🙏🙏🙏
自从读了您那篇《慧济寺,在佛顶山上》,我就牢牢记住了“慧济寺墙上的一幅画”中的8个字:“身如藕根,心生莲花”——这是蕴含智慧和哲理的金玉良言,令人肃然起敬!🙏🙏🙏
今日读了您这篇《学佛就是学做人》,深表赞同:
1、“佛曰:财富并不是因为拥有很多,而是要求的很少。”是的,倘若“有一颗满足的心”,就能知足常乐,又何来那么多的欲壑难填、焦虑不安呢!
2、您文中所列举的定本法师的几个真实事例,所倡导的,不正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吗?!
3、您写道:“或许我的文字不起眼,不是光辉的火炬,只是一根小小的火柴,那也好啊,一根火柴也能照亮一个角落。”——向您学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每个人都好好发挥自己的那份光和热,这世界就会明亮和温暖了!🙏🙏🙏
(二)两个有关学佛的智慧故事
1、修行就是修心。人的心是世界上最快的东西。
有一天,我在杭州上天竺寺与定本法师一块坐电梯。定本法师问我:“你知道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快吗?”
我想,现在我们在坐电梯,应该是这个电最快吧,所以我回答道:“是电最快。”
定本法师微笑着说:“电,自然是很快的,但它比不上我们的心快啊!”他又指指自己的胸口,说:“这个心刚才还在电梯里吧,一瞬间又想到月球上去了。你说心是不是最快?”
智慧是一切快乐的源泉,听了老法师的话,我豁然开朗,如果我们能用一颗禅意的心来生活,那么滚滚红尘中,我们就会慢慢地修炼成一朵小花,愉快地接纳自己,坦然地面对生活。
现在我知道了,所以修行就是修心啊。
——云水禅心。
不勾心的豆角 39楼 08.25 21:25
“云水禅心”——这四个字有禅意之静美、哲思之淡泊!🙏🙏🙏是的,“修行就是修心”。所以才说:心有多大,格局就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梦想就有多大!🤗🤗🤗李碧华的这首散文诗《修心》,接龙递进,着实精彩!感谢蒋老师您的分享!🙏🙏🙏
2、你四肢健全又年纪轻轻,你的财富千金不换啊!
有一天,年轻人遇见一位高僧,高僧对他说:“年轻人,你是有钱人啊。”
年轻人说:“我身上分文没有。”
高僧说:“如果我出100万元,把你一只手给我,你愿意吗?”
年轻人说:“不愿意。”
高僧又说:“现在我出200万元买你一只脚,你愿意吗?”
年轻人说:“不愿意。”
高僧说:“你四肢健全又年纪轻轻,你的财富千金不换啊。”
年轻人恍然大悟,于是不再抱怨,于是笑逐颜开,于是追逐他的青春梦想去了。
其实,抱怨没用,因为幸福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幸福与未来还得凭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而来。
不勾心的豆角 52楼 08.26 22:19
是啊,能做个四肢健全的人,已经是非常值得庆幸和感恩的一件事情了——身体健康,更是千金不换的无价之宝!您的这首散文诗《好好地想一想》,又是一篇诲人不倦的哲思箴言!🙏🙏🙏
(三)“我们念佛,是为了世界和平,国家繁荣,社会安定”。
不勾心的豆角15楼· 2019.07.19 21:20
读了您这篇文章,对于您又一部出版著作《到圣堂念佛》的写作意义有了一定了解:
“正像圣堂寺念佛堂上贴着的一句话:我们念佛,是为了世界和平,国家繁荣,社会安定。”——果然如您昨日所介绍:“佛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也是生动形象,贴近人心的。” 🙏🙏🙏
“我们念佛,是为了世界和平,国家繁荣,社会安定”——乍听之下,似乎是在高喊口号,但其实,学佛念佛,乐善好施,就是从身边的实事甚至小事做起的。
蒋坤元老师在日常生活中,正是这样身体力行的。
我突然问起阿坤一个细节:酒桌上那么多的菜肴没吃完怎么办?是不是有点太浪费了?
阿坤说,太太事先都有了安排:请了些乡人帮忙,凡是未曾动过的食物,一律打包送给附近的慈善机构,其余的联系了动物协会,尽可能做到不暴殄天物。这让我听了非常感动。
——摘自著名作家王慧骐写蒋坤元老师的专稿
不勾心的豆角 10楼· 2019.08.01 21:20
您和晴谷父子俩相隔30年的两场婚礼,在这篇文章里无意间有了一个鲜明的对比。我们只能更加笃定地对您说:您真是个幸福之人啊!🤗🤗🤗而您今天的种种富足,都是您昔日艰苦奋斗之后的苦尽甘来!👏👏👏
另外,您对儿子晴谷婚礼剩余菜肴所做的绝不浪费的处理细节,让人感动之余,越发对您肃然起敬!尤其在物质生活日渐宽裕的当下,您这种不忘初心的勤俭节约高贵品质,更值得我们学习!🙏🙏🙏
为了让弥陀村的老人们过好中秋节,蒋坤元老师特意提前学做大锅煮菌汤,在当天亲自下厨。
蒋坤元老师的“阿舅阿嫂七十寿诞,包下多宝讲寺斋堂的午餐,大约五六百名香客的午饭(自助餐),都由阿舅阿嫂付钱,他们用这种善行过了一个别致的生日”。特别让人敬佩和感动!
在平日,蒋坤元老师更是个有心人,他看得见种瓜人的苦,为家乡的“种桃大王”愁销路,不惜发文吆喝打call。他更有一个无价之宝——十多年了,一面都“不挂出来的锦旗”:
2008年3月15日《新民晚报》发表了我的一篇文章《不挂出来的锦旗》,如下:
这几年,我一直资助农村一位小女孩读书。最近,她的父母因一次飞来横祸赔了许多钱,家里很穷。我又给予了一笔资助,帮他们解决了困难。由此,学校校长和小女孩的母亲送来一面锦旗,这让我为她们的真诚和心意感动。
我的同事闻讯,让我把锦旗挂在办公室里,但我没有。
我是不会把这面锦旗挂出来的,因为我的小善之举,不值得夸耀。
——摘自蒋坤元老师作品《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来自不勾心的豆角的结束语
其实,蒋坤元老师学佛念佛、乐善好施的故事和作品,还有很多很多,他在简书就专门有个连载叫做《愿做菩萨那朵莲》。在此,我只能算是列举了一二。
当然,并非每个人都要学佛念佛,才能做到“身如藕根,心生莲花”,就像蒋坤元老师曾在其一篇作品里说过:
“不管是耶稣,还是菩萨,活着就是爱,爱才是充满光明与美丽的。”🙏🙏🙏
让我们行动起来,以慈爱之心,温柔以待全世界,让世界充满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