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杀死了那个年轻人,是大学嘛?

01.

大学以前的教育不详细写了。不管你认为他填鸭式也好,死板枯燥内卷化也好,现在是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的,因为我们谈的是14亿人口的教育问题,搞“素质教育”会让上升通道更加收窄,穷人家的孩子更难有出头之地。

义务教育+高考,至少保证了一件事情,就是有效的筛选出了执行能力还不错的那一群年轻人,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情。不管他们是依赖勤奋还是依赖天赋,总之最后按照既定的规则较好的完成了任务。其实这个技能算是和未来参加工作对接的上,因为大多数工作的第一要求不是创新,往往是执行度,所以在考试中表现较好的年轻人,未来在工作中也可能表现的较好,获得更高的报酬。

在高考中失利的人主要可能有两种因素:

一是天赋,不管是数理化的理解能力,政史地的背诵能力,还是单纯的熟练度训练的努力程度,都是天赋,有些人可能是因为不够聪明或者不够努力,非战之罪;

二是重视程度,很多人不重视高考,比如当初的我,没把后面跟着的上好大学等等当回事,觉得自己的人生不设限,或者不认为自己会考不上清华。因此有能力,但是没有认真去做,这怨不得别人。

其实话说回来,人生也不是不能犯错,只是有一些关键节点,抓住了会让生命更容易去到远一点的地方,高考大概是这么几个关键节点之一。所以本文只从抓住了这些机会的年轻人开始写了,缩小一下讨论范围,讨论才更有参考价值。

本部分的相关阅读以前写过很多了:

其实,996早就横扫小学初中了。

正在被“学而思”撕扯的中国家庭。

02.

从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开始——大学教育和实际工作的脱节现象

国内的大学,不管是985、211还是什么一本二本三本,其实目前很多学科、专业,延用的框架还是几十年前建校、建院时定下来的那一套方案,改动较少,甚至教材还有沿用二十年前的版本。

这其中,教学和科研有脱节,这主要是因为大学内部的升职主要以研究成果为主,教学成果没有对接物质的回报,主要是以精神财富回报为主,所以不少老师不是一心放在教学上,也不是教育学或者学科教育出身的,教学上倾斜的资源不如学术上的多,于是教学任务完成的不好。照本宣科念念PPT,期末高抬贵手让学生过,皆大欢喜。毕竟教授首先是一份职业或者说工作,在没有好的物质回报,或者说好的晋升通道的情况下,你很难要求老师教授去奉献,去自我实现。所以从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来讲,目前的教学没有太大的作用,这是其一。

其二呢,在于教学、科研双双和工业脱节,这里指的是理工科为主的industrial,或者说教学的内容和实践参加工作的内容,相去较远。关于这一点呢,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我认为其本质的矛盾应该是,职场所需要的年轻人,和大学教育出来的年轻人,并不是完全的吻合,甚至都不算是match。换句话说,老板需要什么样的员工,而大学又想教育什么样的人才呢?这是我接下来想要着重讨论的内容。

首先第一个结论是,其实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其实需要的是很多合适方向的工程师、程序员。金政委出去作报告时常讲的是我们国家拥有工程师红利,而不是我们的大学生红利,这背后是有差别和原因的。

从古至今,从建立了科举制度以来,教育和军功成为了唯二的晋升途径。而新世界和以往不同的是,有发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看起来除了教育之外,人们似乎有了其他的上升通道。但从实际的效果来看,高考仍然是效率最高的、门槛最低的、同时效果最稳定的改变命运的策略。

当然,这也是分时间点和前提的,如果你本来生活的下限很低,比如资源较为匮乏的农村地区,比如产业并没有什么优势的三四线城市,那通过高考让自己的生活状态发生改变的概率是很大的。但是如果已经是一二线城市家庭子女,或者中产、小康家庭的子女,再试图通过高考去改变命运是非常困难的。换言之,这时候考上名校,甚至再留学深造,已仅是竞争不掉队的门槛。拥有名校学位,不会让你更有优势,但是如果没有这个学位,会让你处于劣势。

有的人可能会跟我讲,你看现在全中国才多少大学生占比,多少读过硕士,多少出过国?说实话,这个比例在个体身上不关键。关键的比例是,你看一份你想要的、回报较好、成长性强的工作,有多少个人在竞争,在抢夺和厮杀。其中又有多少名校和海归呢,有多少硕士甚至博士呢?所以抛开特定的环境去讨论,没有意义。我们面临的现状就是,为什么生化环材被称为四大天坑——因为不管你是本专业的本科、硕士还是博士,你的就业情况都是一团糟。

所以,回到一开始的结论,我写了这么多,主要是为了平复很多网友的心情,以及怕被骂。不少人一看到我说“并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肯定就炸毛了,你考上名校了然后你说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阻别人前程,你这不缺德呢嘛。其实我还真不是这个意思,这其中有一个逻辑错误。就是考上大学=有一个好前程是前提,喷我才成立;但事实是,现在考上大学和后面前程似锦这件事情的联系断裂了,一个名校的毕业生进了社会,依然是燃料,你说他比那些同龄人是不是好一点呢,是的,但万分之五和万分之一的成功几率几乎没有太大差别——都是微乎其微。

这是我想从第一个角度解释的,我们为什么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因为盲目扩招、毫无规划的大学毕业生,已经成为了每个一二线工作岗位的标配,大学这两个字基本失去价值了,这也是我们俗称的学历通胀。如果大学不能够培养出最顶尖的那一批年轻人,而是流水线般生产文凭,除了带来恶性的通货膨胀之外,好处微乎其微。

03.

第二个原因呢,是从我的本专业,理工科(基础学科)为背景出发的。基础学科要不要学习和建设,自然是要的,但是在方式上可以优化。

我们讲一个更美好的社会,其实是专业化的社会,每个人都在自己合适的位置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拿到应有的回报。对于基础学科来说,也是一样的,应该让合适的、有兴趣的年轻人,继续在这个领域承上启下,这样有限的资源才能够最大程度的被利用起来。

基础学科并不是堆数量就能堆出进步的,或者说这样做的效率不高。甚至我认为基础学科学习和研究的门槛都是很高的,智力和物质方面都高。比如学化学专业的都必学四大化学,无机有机分析物化,但我是真的不知道有多少人是真的学懂了物化,学懂了之后又转化出了多少生产力。所以这些没有在最后被利用起来的时间和教学资源,是不是被浪费了呢?

前阵子了解了一下国内普通高校,有关化学这个学科的情况,发现在不少经费不足的高校或者说实验室里,学生过柱子之后还要把溶剂回收继续使用,很多时候打一次NMR要排一个月。这在我看来是完全不可思议的,费时费力还很难出成果,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材料都不足怎么学习和研究呢?所以这里我们要提的是,良好的物质基础对于学生培养的重要性,不要和我刚当初我们一穷二白的时候也造出了原子弹,那也是举国之力了。

所以对于绝大多数的高校来说,开设基础学科的意义完全不大,一是资源不配套(教授、实验条件等等),二是学生质量也没必要去从事最尖端的研究工作(前置学习内容多,对原创性要求高)。现在很多人戏称读研读博为搬砖,称呼导师为老板,其实这种称谓上的转变,背后是有迹可循的。因为越来越丧失了创新性和对智力的依赖,纯粹变成了体力工作,而且也不知道自己做的东西有啥意义,只是为了拿学位而深造,或者说硕士博士已经成了单纯的合同工,在这过三年柱子,给一个学位。

但话说回来,其实很多伟大的发现,在当时也没有引起什么轰动,可能是一段时间后跨界的其他领域有了新的成果,交叉过来引起了质变,这是完全可能的,但这也是很多研究方向的场面话了——我现在做的这些事情看不出有啥意义,但是保不齐以后能出大成果。

前提是,这个发现本身具有科研的基础价值——original,才具备这种可能性。而现在我们的很多基础学科学生在做的事情,并没有original的因素在里面,或者说层次非常低,仅局限于排列组合的层面。换句话说,有一个科学家发现了A+B→C这么一个反应,然后很多人继续研究呢就是换反应条件,换AB官能团,然后再看看有什么变化,作为补充和拓展研究继续发paper,我不是说这种工作完全没有意义,只能说意义真的不大,而这种研究方式才是众多学子要面对的日常。而paper的压力又实在很大,学生毕业需要paper,教授评职称需要paper,所以也会有人铤而走险的选择其他方式,比如直接造假,或者把重复不出来的实验拿去发表等等。

这里很多人又要说了,那我没有机会做A+B→C这样的原创性成果啊,我脑子想不出来,或者我没有实验条件。我理解,所以那你为什么要读博呢,为什么你应该搞基础学科呢?

说白了还是因为在这种基础学科的领域,你不继续读下去就在行业内没有竞争力,找不到好的工作,以后生活堪忧。所以这就回到了本质的那个问题,为什么基础学科的毕业生会面临这样的窘境呢,还是因为人数太多,而好的就业岗位太少,行业结构传统而又成熟,没有很大的增量,也就没有很大的利润空间了。好方向和领域完全是撞进去的,纯看运气。老板们在不能扩大市场的情况下就只能压缩成本,大家都是读化学的,我是硕士你是本科,都是5000块钱一个月,我是老板我也选个硕士毕业生,相当于变向的压缩了成本。

最后真正落实到工作中来,工作的内容是需要你有一个硕士学位才能胜任的么?我认为不是。那么,这些年来的教育,到底在干吗呢,用4+3七年的时间去做一份经过培训三个月就能上岗的工作嘛?当然,这么说有点绝对,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对于人这一生是有帮助的,只是人倾向于合理化自己的选择,以感性的方式(非量化)而不是以理性的方式(量化)。换言之,我认为读一个化学的本硕或者本科+直博,收益和投入的时间严重不成正比,即使是从人生成长的角度来看,七年时间换取这样的未来,怎么算都非常不值。

所以为了避免陷入这种沉没成本的困境里,不读博士的前一步,干脆连本科都不要读这些专业。所以在这些专业,完全不需要这么多大学生,至于政史哲人文社科这些专业,我也没读过,不敢妄下结论,但我推测,应该也有类似的情况出现。

本质上,招生额度有一个宏观调控的因素在,只是这个调控较为迟缓。我们应该稍微多花一点力气去选拔合适的年轻人,从初中高中开始,然后缩减基础学科的招生数量,甚至非985211已经几乎可以不必考虑设置这样的院系了,将资源集中起来。降低总的学生人数,但是提升单一个体的学习质量,我认为在合理范围内,总产出是会比当前的做法要好一些的。至于那些溢出的年轻人,可以自由的流入到很多更加被需要的专业甚至是职业技术学院,比如码农和专业护理这种专业。


04.

第三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要打破传统的对于大学的固有认知,明白上大学≠未来获取丰厚物质回报。当然,这一选项,主要还是依靠财富分配机制来进行。这也是我想讲的第二个结论,教育体制对年轻人有着最直接的影响,但是最本质的问题不在教育,而在财富再分配

为什么人们对大学的热情完全不减,因为不上大学或者说不上好大学,意味着你未来获得较好物质生活的可能性会下降。因为中国的劳动力实在是太充沛,上大学仅仅是获得了一个竞争的起点而已。但实际上,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对于未来的发展趋势不甚了解,高考完之后的年轻人在选择学校专业和城市的时候,其实并没有什么选择。就好像面前有千万条宽敞明亮的大道通向光明的未来,但无论哪一条,真正踏上去的那一秒才发现,其实都是幻觉。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其实不用考虑价值实现的问题,只要能多赚一点钱,让自己的日子幸福一点,这一生就很知足了。所以其实劳动力应该流向更高回报的地方,有一些是熟手的工人、工程师,有一些是未来会大量需要的岗位,护理、营养等等。这些调控可以在宏观上加以引导。

香港这座城市我呆了比较久,这里的大学同样也非常难考,录取率很低。很多香港同胞对于大学的追求就没有我们这么狂热。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大学毕业了之后就业前景和不上大学也没啥差别,薪酬上来说。同时又浪费了四年时间读书,机会成本高。

所以我也接触了一些(样本很小)香港年轻人,他们想不想上大学呢,是想的,但是更冷静一些。在香港做一个有一门手艺的受益人,其实也能获得还可以的物质回报。比如酒楼的大师傅,开锁师傅、搬家师傅等等,客单价并不低,未来的预期收益也还不错,毕竟香港是一个流动性和变化比较慢的城市。做这些工作,不用你有一个大学的学位吧?

所以,其实大学以及再往后的教育,时间成本是非常非常高的,研究生毕业可能已经25岁了,博士毕业可能接近30岁了。假设60岁退休的话,中间30年的工作时间需要负担房子、爸妈养老、子女教育,自己养老这么多的问题,压力真的很大。如果把战线拉长,20岁就投入到工作中来,看上去只是多工作了十年,按理说收益大概增加1/3左右,但是实际上远远不止增加1/3的收益。主要从复利角度来解释,多出来的不是线性均值的十年,而是指数增长的第31-40年。

所以有两件事情一定要说清楚,第一,不上大学不代表低人一等

不上大学并不是因为不行,甚至把人的一生都被定性了。中国人对他人的judge会更多一点,这主要是因为自古以来就有三六九等,阶级门第贵贱深入人心,同时中国人又喜欢内卷,觉得不用抢的东西往往都不是好东西。君子远庖厨这种话传了这么多年,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再加上消费型社会对购买力的要求以及简单粗暴的社会评价体系,不挣钱真的是不行。

事实上,最初给我震撼的还是北欧西欧那边回来的朋友和我的交流。瑞士丹麦这些国家,他们就很讲究以人为本,真正的尊重每一个个体,他们的学校也分快班慢班,也不是每个人都能上大学去ETH。但是最核心的地方在于,谁告诉你快班就是好,慢班就是不好呢?能力强的人学的多一些,能者多劳,多感受这个世界,在这种价值体系里,他们和那些学的慢一点的孩子其实在人生体验上没有太大差别,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大家都是在充实、欢愉的探索这个世界。

第二呢,上大学不是为了挣钱。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大学教育的目的,肯定不是就业,肯定不是赚钱。如果是就业的话,去职业培训学校,直接去目的导向的机构就能学,也不用花四年时间,至于硕士博士,那就更不是为了就业了,而纯粹是为了好奇,为了拓展人类的认知边界,为了理想。

当赚钱、目的性和大学绑定起来之后,相信大家开学都上过“职业规划辅导课”,每一个院长和辅导员都会讲我们毕业生的就业率多高多高,但实际上这种东西没有任何意义。只要你愿意找工作,一定能找到的,这不是一个好的衡量因素。

上大学,最重要的不是学到知识和技能,而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健全完整的人格。学习如何在资本主义的洪流里,寻找到内心的安宁和寄托;学习如何平和、笃定的过完这一生;学习如何观察、感受、幸福。如果没有内核,有钱也很难幸福,如果有了内核,钱少一点也未必就差。艺术、哲学、人文以至于博雅,是我认为最接近人性,也是最纯粹的应该在大学修习的内容,至少比例要比现在高很多。

没有艺术,没有人文,便不知道如何面对人生中的困顿和黑暗,又如何寻找到光明的未来。

所以,如果大学不是以这样的目的去教育每一个年轻人的话,教育出来的人又有什么尊严和意义呢?你让他学习理化生、学习技能或其他东西,走向社会之后,他或许获取了好的物质回报,较为幸福的过完这一生。但好的物质回报毕竟是相对的,总还有大量的人这一生没挣到大钱,那你让他们怎么办呢?在困顿和绝望中挣扎着每一天吗。

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更幸福、更有自由和尊严,更尽兴的过完这一生。高等教育,更应如此。赚钱只是其中一个工具,学知识、技能也只是其中一个工具,都不是目的。可现在的教育往往开口闭口就业率,考研率,实属本末倒置。因为物质世界的回馈终究是有限的,无法平分,但是精神世界的价值,是无限的,是可以惠及每一个人的。这里我们不谈宗教,只谈艺术。

所以,总结一下,现在大学的目的是有错误的,就算让很多年轻人赚到了钱,但是他们依然不幸福,教育要带人找到幸福,这东西才是人人都能有,不用抢的。如果按现在这个目的,大学生这么多根本是浪费彼此的时间,还不如直接去技校。但是如果,大学能够改变导向的话(先不考虑怎么实现,比如教授资源等等),那我会希望人人都能上大学。

相关阅读:

(一)大学到底带给我们什么?

以上,祝好。


声明

文中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在港漂泊数年,

期待与你相遇。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723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003评论 3 3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512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825评论 1 29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874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841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812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582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033评论 1 30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309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450评论 1 34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158评论 5 34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789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09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609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440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357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