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这部电影讲述了12岁男孩赞恩将他的父母告上法庭的故事。他是叙利亚难民,生活在黎巴嫩贫民窟。他的父母生了很多孩子却不能养育他们,他的哥哥在看守所,他除了带弟弟妹妹们卖糖水外,还要提大桶水、搬瓦斯管……干很多活来贴补家用。
他的父母会在孩子睡的旁边隔个帘子做爱,孩子都能听到那迷乱的声音。
一天早晨他发现妹妹萨哈在床上留下了血渍,他非常清楚她将面临什么。于是他带妹妹躲起来,给她洗内裤上的血渍,把自己的衣服卷起来让她垫在裤子里。他还去杂货店偷了卫生巾,告诉妹妹千万不能让别人发现。
杂货店老板阿萨德早就对萨哈惦记已久,一天赞恩干完活回家,发现阿萨德和他父亲来到家里,妹妹画了妆穿了裙子,他知道担心的事还是来了,上前阻止的他被妈妈打,并说“别坏了我的好事!”
他装上妹妹的衣服,在杂货店偷好卫生巾、方便面,打算带妹妹逃离时,正赶上母亲撵她离开,他上前阻拦被父母痛打,父亲强行将妹妹带走。妹妹被父亲带走的那一刻,他绝望了,他知道等待着妹妹的是什么!他决定离开这个让他痛苦的家。
在出走的路上,他在一个游乐园下了车,四处打听哪个老板愿意收留他干活,但都没有。在游乐园打扫的拉赫,也没有合法身份,还隐匿着一岁左右的儿子约那斯,她把他藏在卫生间,饿了就给他喂奶,晚上把他又藏到手推车里,带回家。拉赫注意到了赞恩并收留了他。白天她去打工,赞恩在家里照顾弟弟。赞恩生长在那样痛苦不堪的家,内心却坚守着爱与承担,纯净的品格在那样恶劣的社会环境下显得格外耀眼。一天拉赫因非法居留被抓了起来,如果她说出还有个一岁的儿子,她的儿子也将被抓起来。她在监狱里挤着已把胸涨得生疼的乳汁,在想这时他的孩子一定饿坏了,又想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见到自己的孩子或又是见不到,她绝望极了。
赞恩却不知道发生了这些,以为约那斯的妈妈比他的妈妈还狠毒,抛下了自己的孩子。他并没有一走了之,他抢了邻居的滑板,拖上弟弟想办法弄钱去给他买奶粉和尿布。他靠造假的处方买含有兴奋剂的药物制成饮料去卖,经常遭遇殴打,生活的艰难让他近乎想放弃弟弟,但他做不到。
最后他们的房子被房东锁了起来,他们居无定所,他找到曾经帮拉赫办身份的人,相信他能帮弟弟找到一个安稳的家和帮他到瑞典,回家取能证明他身份的文件时,才了解到他们是没有“身份”的孩子,这个世界不知道他们的存在,他们生存在黑暗处。他的父母甚至不知道他的出生日期。更让他绝望的是他得知妹妹萨哈嫁给阿萨德后怀孕大出血死亡的消息。他一气之下拿起刀子捅伤了阿萨德,被关进了监狱。
在监狱里的日子,他看到保护儿童权益的电视节目,向他们打了电话,并起诉了他的父母,理由是:你们为什么要生下我?
电影之所以这样感人至深,是因为导演娜丁•拉巴基还原了难民的真实生活,赞恩的扮演者是真实的叙利亚难民,电影中的情节大部分来源于他的生活。整部影片他绝望的表情、满腔的愤怒、和被泪水浸红的双眼,给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直到影片最后,他获得身份,拍证件照时,摄影师让他微笑,他漠然,直到摄影师说这是你的身份证件照,不是死亡照时,他笑了,但这份笑也不足以让观众释然,因为这和他经历的苦难相比,还是太微不足道了。
我在观影时泣不成声,不仅仅是对于像赞恩这样的孩子或难民的同情,而是在我们身上也同样存有着对于父母“能生不能养”不负责任的愤怒,和对于他们无能却又振振有词不醒来的绝望。
我发现身边的很多同龄人或更小的孩子,都说出“我不想结婚不想生孩子”这样令人瞠目结舌的话,难道这样痛心的决定不是因为对婚姻的失望、认为自己不会幸福也不会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吗?
除此之外,我觉得很庆幸我在读研究生时选择了公共管理这个专业,感恩导演能够以这部电影唤起我内心深处的社会责任感。
正如电影《何以为家》的导演娜丁·拉巴基说:“要认可电影拥有改变一个人、改变世界的力量,它会影响一个人自我与个性的树立和改变,要愿意去相信自己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他真的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