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老师绿野组织了一个读书群,推荐了与阅读有关的六本书,其中一本《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的奥野宣之。
如果你问我,你会阅读吗?我会不以为然,识字就会阅读。
如果你问我,你读过什么书?书中的哪些内容吸引了你,你明白了什么?
我搜肠刮肚也答不上来。
我记得我读过《呼啸山庄》,我对它仅有的印象是白茫茫的雪,一辆马车驶向远方。
我读过《呼河兰传》,知道作者是萧红,记得有扇红漆大门,门内的院子是荒凉的、腐朽的。
我读过《红楼梦》,得益于电视,记得比较多一点,除了人物外,人情世故是我感兴趣的地方,要我说,我也说不上来,只是繁华梦一场。
对我影响最大的书是台湾作家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作者的写作意图我懂,核心内容复述不出来,感想能说上一二。想看的时候,我一遍遍地看,不止看了三遍,我仍不记得多少,当然谈不上理解书中的精髓。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从来不知道阅读是一门学问,不算书,看过的文章也有一定的量,行云流水般的阅读,当时的心情是愉悦的,过后不思量,一点都不难忘。
我一直迷信“人生没有白读的书,每一本都算数”,面对健忘,我安慰自己:“读完以后,并不是完全记不住,书中的精髓一定会对我产生影响。”
影响绝对是有的,姑且算1%,书是好书, 文是好文,只是没有消化和吸收,没有将书的知识转化为智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如何有效地阅读一本书》给出了答案。 书中主要讲了五个方面,选书、购书、读书、记录和活用。
选书、购书根椐自己的喜好来,比如我看过一篇文章,因为喜欢而去找作者其它的作品,其次是朋友推荐的,然后是参考书评。
读书是一件愉悦的事情,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感兴趣的书来读,读不下去的、不喜欢的书暂时放在一边,读书也要随缘。
书中最实用的是读书、记录和活用三部分,记录就是做读书笔记。
读书筛选法:
1.通读
一边阅读,一边把觉得可能有价值的那一页折角。
2重读
读完一遍之后,再把折角的几页重新读一遍。如果仍然觉得很好,就把那一页的另一个角也折起来。
3标记
再重新读一遍折起上下两角的几页,如果第三次阅读后仍然觉得值得一读,就用笔在上面做记号。
接下来,再读一遍第三标记中的内容,把最后还是无法舍弃的内容抄在读书笔记本上就可以了。
关于读书,我还有一点体会,“因为读了书而写读书笔记”和“为了写读书笔记而读书”这两种方式效果是大不一样的,后一种是带着思考去读的,会一边读,一边选择要摘抄的内容,不知不觉加深了印象。
如何做读书笔记:
第一步:写读书笔记的日期、书名、作者名;
第二步:摘抄对自己来说重要的内容,摘抄前面用“○”来表示;
第三步:评论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想,评论前面用“☆”来表示(评论部分非常重要,这一部分代表了你是带有思考性的阅读)。
简单说就是“书目信息+摘抄+评论”笔记法。
我觉得还可以写上书中不认识的字,我有读白字,一知半解的坏习惯。这样积累下来,会认识不少常用字。
读书笔记做好,不是束之高阁,还要重读,制定重读计划,一周一次或者三天一次。在重读中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读书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深刻吸收书的内容,磨炼出更好的原创思考。
做好笔记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可以为文章提供创意素材,还可以将有用的信息组合起来,获得对生活,对工作有帮助的创意。
最后本书还讲述了笔记本的归纳整理。总之,就是要先摘抄,记下思考,再重温、归纳、整理,终极目的是运用。
制作读书笔记的方法很多,可以是手写纸质的笔记本,也可以用app。
我打算用纸质的笔记本,29天魔鬼训练营结营之后,我曾用笔记本做课程内容总结,只写了两课,写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程的理解。没有坚持下来的原因,一是字写得烂,二是费时,后来忙于超级写手作业搁置了。
书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浪费时间不算什么 ,但请不要浪费 人生”。
手写笔记本看上去没有新意,很过时,又笨又慢,可是它的效果不容怀疑。
平时看一些文章,觉得挺好,收藏起来,越积越多,它们只是躺在那里,并未为我所用。读到一些金句,当时觉得非常好,过后想引用时想不起原话是怎样的了。如果当时记在读书笔记本上,标上时间和关键词,想用时就方便多了。
打字和手写,对我来说是不一样的体验,写字比用键盘打字印象深许多。
比如这篇用键盘敲出来的读后感,不如我手写的读书笔记,它将在我手边,随手可翻,想看就看,里面的内容,想用就能找到。
显而易见,无论何种形式的读书笔记本,都可以让我们读过的书物尽其用,使之融入我们的身心,并尽量将书中的信息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享受读书的同时,重塑自我。
2018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