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的农村,村里人的娱乐活动极其匮乏,看露天电影成了村里最大的娱乐。每当有人去世,如果家里有点钱,就会放电影,开始只是一两个,后来放电影成了一种习俗,如果那个老人去世,谁家没有放电影,反倒会被村人骂,说他们对老人不孝,后来变成了家家有老人去世都要放电影,有的甚至放两三晚,放电影越多,村人知道的越多,影响越大,代表这家去世的人越有福气,去世了也有这么多人为他送行,儿女们脸上越有光。
村里有人放电影,那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如果这个电影正好在家门口,那更是一件极开心的事情了,晚上吃完晚饭,太阳有时还没下山,就有小孩已经端着板凳等在那个银幕旁边了,主家为了吸引人,很早就把银幕挂好了,如果是宽银幕,那就厉害了,当初《少林寺》等好电影都是用这种宽银幕看的。早点去可以占个好位置,也可以不用站着,自己坐在凳子上看电影,很舒服。如果放电影的地方离家有点远,甚至在外村,那自己拿着凳子也坐不了,只能望着别人的后脑勺了,甚至还得站在凳子上去看,当时还看的津津有味,看完后,才觉得自己腿疼脖子酸的。如果实在看不见,只好坐到荧幕后面看反面了,看到的字也是反的,但画面和正面一样,不会影响效果。很多电影我们都是这样看完的。
年轻人看电影主要是为了和自己心上人有机会接触,在看的时候,拉拉手,搂搂腰。有些单身甚至在看电影的时候,看上眼了,直接就不看了,找个麦草堆或玉米堆聊天去了,不久,婚事也就成了。
老年人看的是新鲜,他们其实爱看秦腔戏,但当时要唱大戏,一年中也就那么一次,甚至几年都没有一次,他们也就跟着年轻人看新鲜。记得有一次,一位老大爷看《高山下的花环》中的女演员穿着超短裙,哭倒在床上,大爷直接大喊,“这娃把腿露那么多,都不怕丢人!”说的周围人一片大笑,看电影的乐趣就在这里,大家不管男女老少,都可以评论,都可以开玩笑。
少时看电影其实是为了热闹,为了娱乐,现在看电影,主要是为了和孩子一起增进感情,不同的心态,相同的结果,那就是让自己过的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