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在淅淅沥沥地下,一直没停。
今年父亲节,儿子在祝福的短信里问道:母亲节你写了奶奶,为什么父亲节没有关于爷爷的文字?
儿子长大了,也许是一股亲情的缺失让他孤单,也许是在找寻血脉的源头使他困惑。
对于父亲,我也只是片段的记忆,毕竟他走时,我也只有十四岁。十四岁的记忆于我而言只是一种痛,痛处会流血的,我不愿揭它。
但理性和责任告诉我,许多事不能逃避,更何况父亲活着时,许多温馨的场景还在。就像天上的云,许多连缀起来就会下起雨。
雨天,特别适合于思念!
大包干之前,那还是人民公社时期,父亲是村里的队长。从我出生时,就一直是。不知是哪一年,公社分来一名下放女知青,听说是从几百里的部队师部分来的,吃住要自己解决,还必须挣工分养活自己。父亲本想把她安置在村里的仓库住下,让她自己做饭。可看见她柔弱的身板,乞求的目光,便把她领回家吃住。
家里那时只有两间房,老式的,估计也就三十多平米,爸妈我和妹住一半间,一张床。三个姐姐住一半间一张床。说是半间,也仅能容纳一张床,两口箱子。那时,三个姐姐已经是快要成人的大姑娘了。这位姐姐来了,父亲只好把二姐三姐撵到阁楼上去了。
我那时小,对什么事都新鲜,也经常爬梯子到阁楼上。阁楼过去是装杂物和柴火用的。有一年冬天,我非要和二姐一起睡。半夜冻得直打哆嗦,老鼠在床上爬来爬去,“叽叽”叫个不停。早晨醒来,棉被上已飘了一层雪花。原来晚上下雪,雪花顺着瓦缝,飞到了床上。
廉,是那个时代村干部的印记。廉,是怎样一种情形、一种状态,最初我是从父亲身上看到的。记得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国家喊出农业机械化的口号,村里人从牙缝里省出两千多块钱决定买一台手扶拖拉机。走的当天晚上,母亲把父亲的棉袄拆开把钱塞进棉絮里,路上带了几十个鸡蛋,半布袋红薯。一个星期把拖拉机开了回来。进屋后舀了一大瓢凉水,回家足足吃了三碗饭,村里的钱硬是没花一分。那狼吞虎咽,那眼见米饭时的贪婪目光,我才懂得什么叫廉。
父亲外号“小诸葛”,“小”我是知道的。父亲的兄弟姐妹,叔叔伯伯,姑姑们真的都很矮。矮到何种程度,恐怕和伟人老邓有得一比。但矮人自有过人之处。浓缩精华,聪明过人是免不了的。“诸葛”称谓虽有溢美,但至少能看出他的智力水准。
小农经济时代,宗族势力强大。大房、二房,嫡系、旁支,一祖多宗,盘根错节,矛盾重重。一个村落虽小,但也是一个王国,如何处理叔伯,姑媳、婆媳,里外甥侄的矛盾,这需要智慧,也需要艺术。父亲能把它治理得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民风淳朴,这还真需要孔明般的才能和胸怀。
冬天,父亲喜欢披着一件棉袄。这是那个时代典型的村干部形象。以至于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写到润叶父亲的穿着时,我总是感觉有父亲的影子。这种打扮,虽嫌土气,却是那个时代农村干部工作作风 的体现。他们不官僚,不浮夸,随时随地都要和农民一道甩开膀子干,扣得严实当然不合时宜。那时的冬天好冷,经常在屋檐处能看到结的冰溜子,河里结了厚厚的冰,小孩子也能在上面打陀螺。农村没通电,天黑后也只能早早上床取暖。最最温馨的是父亲忙碌了一天后,烫脚上床了,把棉袄盖在我身上,我也顺势躲在父亲的怀里,那时的觉睡的最熟,那时的梦做的最甜。
父亲的姑姑,我们叫姑婆,挺能干的。养鸡,养鸭,里里外外一把好手。每年几个节气都会回娘家小居一段。听她讲到,父亲每次到公社开会,都要弯一段路,到姑婆家去看看她。有时是一袋烟的工夫,有时拉一个小时的家常。她回忆父亲往事时,总是泪光莹莹。虽说娘家侄子多,但从她话里话外中,都能看出父亲在她心目中的分量。
父亲生病后,到部队医院开刀,回家休养,公社大大小小的人都来家探望。父亲并不萎靡,虽说重活不能干,但村里的大小事务还得靠他安排。以至于他过世几年后,村里出现什么不和谐的种种问题时,总有老人叹息道:要是老队长活着,哪里会有这样的事发生!父亲重病不能下地时,每天都会搬一张凳子,拖来一捆稻草,每天打几捆草绳子,自家用不了,就送给别家。
天塌下来是什么样?你不知道。我却知道。
父亲走后,家里靠几亩薄田维持生计。下大雨时,上面的田主把田埂挖开,把田里的庄稼淹个精光;干旱时,他却怎么也不让水从他家田里流过,以至于庄稼只能活活干死。
好不容易,辛辛苦苦种出半亩包菜,还未成熟,就被邻家的贼惦记上了,一晚上被他砍的精光。顺着脚印,找到他家,他竟毫不在乎地说:都在屋里,想要,自己去拿。
人间冷暖,世态炎凉,只有在失去之中才能体会得到。
有父母,那是做子女多么值得庆幸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