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无法预料也无法回避的事情,就像是生活留给我们的选择题,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和心境。每当这种时候,如何去选择应对的方法和心态,得到的结果往往是大相径庭的。
比如说,开车上班的路程只有10公里,前面堵上了,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更不知道能堵多久。这时候,安静的人打开了车载收音机,一边听音乐,一边静静地等候,时间也不那么难熬;焦燥的人拼命地按着喇叭,心情很抓狂,却改变不了眼前的事实。这个时候,如果还有另一条路的选择,绕道5公里,同样可以抵达目的地。怎么办?眼看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溜走,于是,调转车头绕道一路狂奔。到了公司,迟到10分钟。而选择等待的同事,却平安无事的准时到达。
高峰期等侯电梯的时候,是否有这样的感觉:或许是怕电梯内的人太多,即使开门也挤不上去;或者是嫌电梯速度太慢,层层都在停,于是,没有耐心等待,而选择走楼梯上高层。结果往往都是,在气喘吁吁地到达自己所在楼层的时候,其实电梯已经上下运行好几次了。
这些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其实也彰显出一些道理:生活中一些看似无助的事情,有时静静地停下来,思考一下,等待一会儿,其实比莽撞的另寻路径有用得多。
“等不及”,是我们很多时候的一种状态,它就像是唐僧念的紧箍咒,摧残着我们的耐心与判断,很多人在慌不择路中作出了错误的选择。当信心与耐心被逐渐消磨的时候,距离最近的目的地往往越来越远了。心情也是如此,有时候面对逆境和挫折,心境不一样,就像万花筒的每一个镜面,所呈现的效果都是不一样的。
2018年4月,我们前往北非摩洛哥旅游。接待我们的是一辆48座的旅游车,司机是一个非常和蔼的大个子,体重300多斤,棕色的肤色,笑的时候露出一口雪白的牙齿。
旅程第一天,我们的车子就出了状况。在一条小道的旁边,一颗大树向斜上方长出粗壮的树枝。司机不小心,左面的后视镜被伸出来的树枝挂掉了。这种情况如果是发生在国内或者其他发达一些的国家,完全不是什么问题,换辆车,或者修一下也行。可这是在经济欠发达的非洲,修车的地方很难找,尤其是旅行车的维修点,更是少中又少。导游联系了一通,最近的地方也是距离事发地2000多公里的另一个城市。
在等待结果的两个多小时,车上的游客开始烦躁起来,负面的包袱一个又一个甩了出来,相互感染着。没有了后视镜,这车还怎么开?安全怎么保证?一出发就不顺,我们怎么这么倒霉?
随车导游是一个华裔女孩子,她给大家讲起了摩洛哥的神奇。在这样一个信仰伊思兰教的国度,什么事情都顺其自然的发生,因为他们相信,一切都是真主阿拉最好的安排。听她一讲,好像我们的思维也换了个方向,入乡随俗吧,没什么大不了的,车厢里的情绪瞬间得以抚慰。
于是,我的同事和大个子司机一道,用了一个最土办法:将断了臂的后视镜从驾驶室的窗户斜伸出去,用不干胶牢牢地固定,再调整到合适的角度,后视镜的功能瞬间完好无损的展现。就这样,2000多公里的行程,其实并没有因为这点缺陷而削弱整过旅程的愉悦,相反,这段插曲却成为了这趟旅行中的亮点,永远地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难以忘记。
如果说生命是一个从起点到终点的行进过程,那我们一定不会总是一路奔跑,途中遇到的各种等待,也是行走中的叧一种状态。
在等待的过程中,我们不必烦燥,不必报怨,不必按照固有的思维模式去思考。也许看上去很衰的一件事,如果换一种角度去理解,静静的等待一下,都会比无谓的努力和牺牲,把自己弄得遍体鳞伤好很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