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懂,也要虚怀若谷---学论语《八佾第三》第十五章

20171207

        今天学习了论语《八佾第三》第十五章: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这一章意思是,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鄹邑大夫的儿子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我们先搞清楚几个概念。一是“太庙”,即周公庙。周公是鲁国最初的国君,是周成王封他的,属于鲁太祖,所以祭祀周公的庙就叫太庙。太庙不是谁都可以随便进去的,当时孔子刚在鲁国获聘,所以他才有资格入太庙助祭。二是“鄹人之子”,鄹(zōu)是鲁国的一个邑名,就是山东省曲阜县。因为孔子父亲曾在曲阜县,也就是鄹邑做过邑大夫,所以别人称孔子叫“鄹人之子”,但这种以他人之关系的称呼本身就带着一种不尊重,常言道“年轻时,看父敬子,年老时,看子敬父”。一个人受人敬重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被人直接提起名字而不是依附于与他人的关系。

  孔子对周礼本来十分熟悉。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所以,有人就对他是否真的懂礼表示怀疑。根据孔安国的批注说,“虽知之,当复问,慎之至也。”孔子虽然知礼,但是他入了太庙还要去问,这是表现出他非常谨慎,恭谨本身就是礼。这是说明孔子谨慎的求学态度,他入太庙观礼,见到有疑惑的立刻就问。这种问,就是讲的礼,因为他有恭谨之心,一丝不苟的求学态度,这便是礼。 

  那个讥笑孔子的人,说孔子不知礼,嘲笑他“每事问”,他哪能知道圣人求学的那种心态,那种至诚恭敬的精神?所以孔子说“是礼也”。什么是礼?“敬而已矣”。这个人他讥笑孔子,说明他心里根本没有敬畏心。连圣人都不能敬,他还能敬谁?所以这个人既不知孔子也不知礼。他嘲笑孔子,实际上嘲笑自己而已,自己打自己嘴巴。那孔子的回答端庄而有力,也不去批评那个人,也不去反唇相讥,就说“每事问”就是礼,这就把这些讥讽的话给堵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弘丹参考的是傅佩荣老师的《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
    弘丹阅读 1,968评论 6 5
  • 晚风游走在这座城市武汉 在川流不息的城市之中 找寻着内心单纯善良的美好 晚风吹碎空上之火 散落人间 于是地上散满街...
    杳_阅读 232评论 0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