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子木的安利下看了这本书,与其他的书写作方式不同,它根据阿德勒的观点,由青年和推崇阿德勒心理学的哲人之间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如果你觉得它一定很无趣那就错了,它教会了我们如何收获幸福!
世界及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阿德勒!
你的不幸,皆是你自己“选择”的!
弗洛伊德的心理创伤学说很有趣,他认为心灵过去所受的伤害是引起我们不幸的罪魁祸首。阿德勒否认这种观点,他认为“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即所谓的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青年有一位多年躲在自己房间中闭门不出的朋友,他很希望到外面去,像正常人一样拥有一份工作,他“很想改变”目前的自己。他把自己的不适应社会的原因归结于自己所经历过的创伤,事实上是他自己选择了“不出门”作为自己的目的。
因为“不出门”,他会得到父母全部的关注以及小心翼翼的照顾。如果他踏出家门哪怕一步,都会沦为无人关注的“大多数”,都会成为茫茫人海当中非常平凡的意愿,甚至成为逊色于人的平庸之辈,而且没人会重视自己。
因为害怕被忽视,青年的朋友主动选择了躲在房间!
哲人有一位年轻朋友,总梦想着自己成为小说家,但却总写不出作品。他说是因为工作太忙,写小说的时间有限,所以写不出作品也未参加过任何比赛。
事实上是,他通过不去比赛这一方式来保留“如果做的话我也可以”的可能性,即不愿出去被人评价,更不愿面对因作品拙劣而落选的现实。他只想活在“只要有时间我也可以,只要环境具备我也能写、自己有这种才能”之类的可能兴中,或许再过5年或者10年,他又开始使用“已经不再年轻”或者“已经有了家庭”之类的借口。
因为害怕失败,哲人的朋友主动选择了不开始写作!
既然我们的不幸是由自己选择的,那要怎样我们才能获得幸福呢?
幸福秘诀一:学会课题分离
什么是人生课题?一个个体在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人生有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爱的课题。
一切烦恼皆来自人际关系,而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
很多父母,包括我自己,常常打着爱的名义去干涉孩子。比如对于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我们会想方设法的让他去学习,给他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花高价请家教,甚至不惜拳脚相加。可是孩子爱上学习了吗?我想大部分孩子并没有,相反,他们反而更加的厌恶学习,甚至对父母也产生了反感的情绪。
其实,孩子学不学习,是孩子自己的课题,而不是父母的课题。父母命令孩子学习就是对他人的课题妄加干涉。如果我们不想引发冲突,就必须要学会课题分离。
那如何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呢?方法很简单,我们只需考虑一下“某种选择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从小到大,我父母对我的干涉很少。所以,一直以来,我能够遵从自己的内心,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初中的时候,我选择了去外地去读书;高考失利的时候,我选择了复读;大学毕业我选择了保研......也是这种选择自由,让我学会对自己负责任。
古话说,儿孙自有儿孙福,也是这个道理,做父母的要学会放下孩子的课题。
最后我想说,课题分离,不仅仅适用于亲子关系,同事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学会课题分离,就可以避免很多的烦恼。
幸福秘诀二: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怎样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呢?
拥有共同体感觉。
什么是共同体?很多人渴望寻求认可,我们关注他人如何看待自己,如何评价自己?受这种认可欲求束缚的人,看似在看他人,眼里却只有自己。一味地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其实我们并不是世界的中心,而是世界这个共同体的一部分。当我们意识到我们仅仅是世界共同体的一部分的时候,才会主动融入到这个共同体当中,拥有共同体感觉。
这种共同体感觉来自于鼓励、来自于价值。不能够表扬,也不可以批评。评价别人的话全都出自于纵向关系,而我们必须建立起横向的平等关系。还有,我们只有能感觉自己对别人有用,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幸福秘诀三:活在当下
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是“现在”这一刹那的连续。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
父母常常对孩子说,你要上一个好大学,有一份好的工作、有一个稳定的家庭,这样就会拥有星都。但是人生不可能是这样的“一条线”,计划式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
想象我们自己是站在剧场舞台上的舞者。此时,如果整个会场都开着灯,那就可以看到观众席的最里面。但是,如果强烈的灯光打向自己,那就连最前排也看不见。
我们的人生也一样,当我们把模糊而微弱的光打向人生整体,我们可能感觉自己可以看到过去和未来;当我们把强光聚焦于此时此刻,我们既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
我们能做的就是认真过好作为刹那的“此时此刻”既不看过去也不看未来,过好每一个完结的刹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