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唯独父母的爱指向别离。”——《小别离》
早先看了篇采访,讲述了演员海清与儿子相处的一系列故事。 通篇围绕“教育”这条主线,将一位睿智母亲的带娃能力活生生呈现在大众眼前。让人不得不感慨,她不仅在荧屏中将母亲的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在现实生活中,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好妈妈。
最近《小别离》播的火热,它实际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唯独父母的爱指向别离。”
是啊,就像海清对9岁的儿子讲述的那样:以前妈妈与外公外婆是一家三口,后来妈妈离开了,便跟你和爸爸是一家三口。将来我们也会分离,你也会离开爸爸妈妈,会有你的老婆、孩子,不知道组成一家几口。孩子啊,分离是一个轮回。
那么,如果注定分离,为何还要奋力去爱?
我想,这就是父母之爱的伟大吧!
小时候,你或许会很困惑,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究竟是为了什么?
天不亮就要被叫起床,艰难地爬出温暖的被窝,背起沉重的书包,开始了日复一日的征程。每天都有写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补习班。成绩是一切努力的方向,奖状是唯一可以跟爸妈讨价还价的筹码。
然而每当自己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身边总有一种声音在督促着你:快了快了,等上了大学就熬出来了;等读了研究生就熬出来了;等考上公务员就熬出来了;等拿到公司offer就熬出来了.....可到头来却惊奇地发现,其实自己压根儿就没“熬出来过”,但我们确实因此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
而他们,就是爸妈。
我想,全天下的父母应该都对自己的孩子抱有很高的期许,作为他们特有的爱的表达。说到这,或许有一些比较开(qian)明(wei)的父母会反驳说,“我只求我的孩子开心快乐、健康成长就好”。话虽如此,可我相信,没有谁的爸妈是打从心底反对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的,不是吗?
记得一次在回乡的路上,列车员在车厢内向乘客推销所谓的“状元笔”,不用削不说,还能一根儿顶好几根用,更厉害的是,“这个是考清华的,这个是考北大的,男孩考清华,女孩考北大......”嚯~原来我没考上清华北大是这么回事儿啊,因为我没用过这笔啊,哈哈!其实仔细一看,就是我们小时候特喜欢、却经常被老师禁用的自动铅笔而已,打上个“状元”牌的旗号,身价噌噌暴涨啊!
这么容易被识破的小把戏,会有人买吗?
答案是,有,而且还真不少!
在中国许多三四线小城里,有相当多父母的文化程度并不高,但是如果家中真的有适龄的孩子,他们即便知道这是个“坑”,也愿意花钱买来这个“好彩头”,这就是“中国式父母”。
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披着老式方领外套的爷爷,与我隔两排座相向而坐。从上车我便注意到了他,裤脚一只卷起,一只耷拉在地上,后脚跟处显然已被磨破,走路一瘸一拐地独自拎着一个帆布行李袋,艰难地上车,让人不免有些心酸。即便如此,在听完列车员的介绍后,爷爷毫不犹豫地第一个大喊,给我来套“清华”,“我孙子今年上学,我做梦都想让他上清华,今天借你吉言,回头考上了,我得好好谢谢你......”
“给我拿两套'北大',一套'清华'!”我身后那位珠光宝气的阿姨,一个大嗓门儿,着实吓了我一大跳....
只见,不一会儿的功夫,乘务员手中的票子越发厚了起来,小半箱的“状元笔”看起来也卖了个差不多。因不是寒暑旺季,车厢内长辈居多,而像我这样初出茅庐的小姑娘,与此时的狂热气氛相比,显得毫无违和感。
所以,父母之爱,或者说是长辈之爱,是没有贫富贵贱之分的。他们倾其一生所有,都只为一个念想,那就是孩子的成长、成才。
因为很多中国家长并不擅长直接对孩子表达爱,他们通常认为“最爱”的方式,就是在孩子的教育上,义无反顾地去“投资”。他们不惜任何代价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以及所有的爱,即便知道投资越大,孩子将来也许会离家越远,即便知道自己的付出不一定会换来回报,但他们仍然心甘情愿。
直到越来越多的孩子学成归来时,已经到了成家的年纪,他们开始有了新的家庭、也有了自己的孩子,生活在另一个城市或是一个城市的另一边。当他们刚刚别离了自己的父母,又开始了父母曾经的道路——为了孩子......
生活是调皮的,它总爱这般循环、往复。
人性是执着的,即便知道有一天会分开,但还要奋力去爱!
这就是,父母之爱!
分离是一个轮回,于父母,于子女,是我们永远逃不掉的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