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醒来,像往常一样,打开微信,收到许多朋友的各种端午祝福。
翻开朋友圈,看着老家的亲朋在朋友圈各种划龙舟、包粽子的画面,仿佛亲临其境一样。正所谓“龙船鼓一响,游子心回乡”。这不仅是一句简单的话语,更是湘楚游子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和思念。
少年的时光中,端午节总有家人陪伴,灯火可亲。那时,没有忧愁、没有烦恼、没有、太多的没有……
在湖南老家,过端午与过中秋是有着同等的意义,当地人十分看重,杀鸡宰鸭、包粽子、喝米酒、穿新衣、扒龙舟是当地的一种习俗。
在湖南湘西片区的人们过端午与其他地方不同,我们的端午节不是五月初五,而是五月十五。因为当年屈原过鄂渚(湖北武昌)、入洞庭、溯沅水、经枉陼(湖南常德武陵)、至辰阳(湖南辰溪)、入溆浦,不久又下沅江、入洞庭、渡湘水,到了长沙附近的汨罗江,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当噩耗传到湘西,已过十来天,所以湘西一带的端午节就比别的地方推迟了10天。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端午节,更多表达了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屈原慷慨赴死,虽无法改变楚国灭亡的命运,但一部《离骚》成为千古绝唱,流传至今。
端午吃粽子是为了顺应节日,就像中秋必吃月饼一样。包粽子是大人们的拿手活,那时的我每年最喜欢吃外婆家的腊肉粽。剥开粽叶,散发出一种浓浓的腊肉味,后来在外婆、外公相继去世的那些年,我就再也没有吃到那种大大的腊肉棕了,再后来离开家乡,更是没有认真的吃过一个粽子了,或许是少了那个情怀,或许只有小时候外婆家那个粽香味,才会一生一世存在味觉记忆里。
家乡的端午节最大看点就是扒龙舟,每年到了这个时节,各县镇、各村寨就要组织一帮青壮年进行比赛,比赛的起点就在湘西四大古镇之首“浦市古镇”的码头,划着龙舟横渡整个沅江河,整个河面宽约200多米,激流勇进。
每年的比赛从初五开始,一直延续到五月十五,而在五月初七与五月十二日这两天逢古镇赶集,则最为热闹,这两天,沅江两岸都站满了看热闹的人群,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服饰各异,在河的两岸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极目望去,只见十几条龙舟整齐地泊在码头,参赛的青壮年身着各色衣服,赤裸着双臂,有光着头的,也有扎毛巾的,整整齐齐地坐在龙舟上,龙尾坐着艄公,龙头立着红旗,旗子上印有各县镇、村寨的名称,前面站着鼓手,一副蓄势待发的样子。
据大人们说,扒龙舟的习俗,来自于拯救屈原冤魂的传说。
比如在比赛开始前,有些会举行“祭祀龙神”仪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然后就由人把船开道河中间,拿出准备好的粽子、鸭蛋等食物,扑通地都丢进江里,据说是让江里的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爹爹的身体了。
仪式完后随着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接着是一阵清脆的铜锣声响,每一条龙舟就像脱弦之箭,齐头并发,随着鼓点声和两岸观众的呐喊声助威,场面惊心动魄,人山人海,擂鼓震天,一片欢腾。待到比赛完凯旋后,回到村寨,全村人就要杀猪宰牛、大碗吃肉大碗喝酒共同庆祝。
人就是这样,越长大,越想念故乡的那些事与人。
那年,那景,那个家乡就像一首童谣,年龄越大,愈唱愈觉得情浓。
如今很少再有回家过端午的机会,然而每到了这个节日,都会脑补着记忆深处那一道道难以抹去的风景,时间愈久,那种特别的依恋情怀便越深。
或许背井离乡就是每一个游子的伤口。不是人们驱使着利益,就是被利益所驱使。东奔西跑就是为了生活。
正应了一句话:他乡容不下灵魂,故乡容不下肉身,所以才有了漂泊与思念。
愿我们都能趁此端午时节,放慢生活的节奏,享受与家人团聚的温暖幸福时光。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其乐融融、笑语嫣然,便是最美的诗和远方。
#2025端午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