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墨杨
“如果过了若干年,你半夜醒来,发现你很久没有读书了,而且你没有什么负罪感的话,那就说明你已经堕落了”
这是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的一段话,送给大家共勉。
宁缺是在“花影录作者交流群”认识的简友,我记录了我们之间关于写作的交流和感悟,分享给大家。
宁缺:你好
石墨杨:你好
宁缺:推荐你看看“懂懂日记”(一个公众号),质量非常好。
石墨杨:自己爱好写作,就写一些所感所想。(我以为是简书上的作者,其实不是的,一个公众号作者)
宁缺:写了,对自己成长帮助很大,以前我只喜欢看。现在开始写了,写的差劲(这是宁缺自谦,一个人正确认识自己,他首先是清醒的,才会走的长远)
(石墨杨:以前很多演员也只是演戏,演而优则导,比如吴京导演的《战狼2》徐峥导演《我不是药神》黄渤导演的《一出好戏》,我们读者阅而优则写)
石墨杨:总会拨云见日
宁缺:嗯!写作成全的是自己!
石墨杨:(这句话说的好,在《霸王别姬》里程蝶衣说过,要想成个角儿,首先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是的,加油!你在简书上叫什么名字?
宁缺:我刚刚开始写!不好意思宣传!等我写够18万字,再告诉你。
石墨杨:(他很害羞,但是很有毅力,比我写的多,我在简书上才写了10万多。)好的,文章要反复改,找比你厉害的人帮你润色。
宁缺:起步不需要太多修改,甚至错别字都不要注意!想到什么写什么……目前老师给我的建议……
石墨杨:(听完,我都生气,怎么有这样的老师误人子弟呢!但是我瞬间平息了,因为我要继续倾听)错别字还是要改的,不然以后校对非常累。
宁缺:文章通顺的话,错别字都几乎可以忽略了。
石墨杨:大错特错,你见过满篇错别字的文章吗?错别字就像美味佳肴里的苍蝇。一个连错别字都不重视的作者,你觉得读者会看你的文章吗?就像古装电视剧看见汽车,电线杆,空调,能叫制作精良的作品吗?
我不知道你的老师怎么说的,我想他的意思应该是先忽略错别字,为了错别字或者不会写的字影响写作思路。但是你写完一段不看不修改,最后这篇文章是留给看,估计读者不会认可的。我只是谈谈我的看法。
宁缺:是的,你的意思和他差不多,我没有表达清楚。(由此可见,理解和表达是两回事,而且不要轻易下结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石墨杨:我跟很多编辑聊过,他们很讨厌有错别字的文章,他们会认为是态度问题,基本不看完文章就枪毙了。
宁缺:如果要投稿的话,就是态度问题!还要审核是否符合逻辑!那个级别的错别字算是最小的错误了。(你想过细节决定成败吗?)
石墨杨:没人给你容错的机会,你的文章就只能孤芳自赏了。所以从心里就该重视起来,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宁缺:嗯!谢谢指引!
石墨杨:这是我走过的弯路。
宁缺:认同,态度必须要端正。
石墨杨:我现在写文章,涉及到引用,名言,典故我都是先写个大概,文章写完再去上网查资料。我们既然做了就要专业点,不然谁都能写作,对自己的成果认可,对读者尊重。写作是艺术,不是码字,码字人人都会。
朋友说了一段有趣的话,常用汉字3500字,我们写的文章叫码字,而当年明月写出来的《明朝那些事儿》叫书。都是文字的排列组合,差别就是这么大。
宁缺:我写到这些的时候,一旦想要引用的时候,容易卡壳……
石墨杨:卡壳说明输入不够。不能信手拈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宁缺:是的。一旦用力想就容易断了思路。
石墨杨:写的越多你就越艰难,因为你的储备被掏空了。
宁缺:有时候想得多,不输出,全部白思考了。(我认为不是白思考,只是思考没有被记录保存好。)
石墨杨:可以录音、录下来整理。我很多文章都是碎片时间写的,想到了就写几句,然后组合,有点像是现代家具,开始都是一块块的板材,运输到家组装好,立马就是成品。
靠热情和灵感写作就是这样,毕竟不是职业作家。建议看看村上春树谈写作的文章。写作要每天写,固定输出,当然不一定符合你的现状。
宁缺:我现在挑战每天500字。
石墨杨: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自嗨式写作,有感觉了写个几千,没感觉一个字都写不出来。
这就是业余爱好者和专业作者的区别。
宁缺:懂懂日记,懂懂就是每天7000字,更了十几年。
石墨杨:我在简书是日更达人,一天1500字左右。有时候真写不出来,就拿以前写的文章填充。现在写了10万了,我并不满意,随意积极看书输入。
我刚关注了懂懂日记。我个人觉得还是多去看经典名著,不在新媒体文章上浪费时间。
因为看多了,你翻来覆去写干货分享,没有灵魂的文字终将被淘汰。
宁缺:他的文章很有深度的,需要挖掘。
石墨杨:好的,我会继续阅读。
第二天早上8点多,他的微信来了。
宁缺:我晚上又认真想了一下,你说的有道理,文字中蕴含着我们以往读过的书,做的事,认识的人……我不能做到信手拈来的主要原因个人觉得有两点:一是受教育水平有限(也可能是借口)二是阅读量没有达到(杂书读得多)……
现在计划,把手里已经进行的读书计划,全部完成。以后每天抽出3个番茄钟的时间阅读经典!我想先从茅盾文学奖中的作品开始阅读。中间穿插世界经典的音频和缩略版。最近在阅读《巨人的工具》。
石墨杨:建议不要读名著缩略本,因为就像是榨干了的柠檬,没有多少养分。缩略版就是为了给那些不从事写作又想了解名著的人定制的,就是为了增加茶后饭余的谈资罢了。
宁缺:那就深度阅读,做好笔记,那听音频呢。
石墨杨:可以。
宁缺:以前看梁文道先生一千零一夜的时候,返现背景也很重要,写作背景,作家背景,时代背景。
石墨杨:是的,而且有时候要把同时期的其他相似的作家的书拿来对比阅读。这样才能更深入的了解作者写作的真实内涵。
你的方法是对的,就是要看得多,而且要记住内容,很多小说的段落可以原文记住。
宁缺:记住好难!感觉还是要吸收,转化,输出,自己做读书笔记才能加深印象。(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般,他做到了。)
石墨杨:我至今还记得陈忠实《白鹿原》小说的第一句:“白嘉轩后来引以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白鹿原》开篇第一句话颇具诱惑。
宁缺:我真没印象,捂脸
石墨杨:其实钱钟书是可以大段大段的记住英文原文文章的。博闻强记,一个作者不能记忆经典,很难信手拈来。
宁缺:也是,不过现代人不从事文学相关的工作或者爱好,阅读深度都特别差。现在什么都快,快的代价就是浅了,深度缺乏,每个人都时刻响应着别人,也被别人响应的。(说的很深刻,很有道理。)
石墨杨:所以一直没有大师,看到的全是碎片化的知识,民国以后难出学贯中西的大家。也许是功利心太强,或者其他原因,愿意好好做学问的人越来越少。
宁缺:这貌似是全世界的问题。
石墨杨:我们说的有点大,我们还是想自己的小文章。
宁缺: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两者都重要。
石墨杨:是啊,古来圣贤皆寂寞。
宁缺:我承认自己的平凡,但谁也不能扼杀我内心的伟大。
石墨杨:(此子将来必成大器)很好,这才是应有的大格局。我向他推荐了我的拙作《写作如梦——质朴无华(四)》
宁缺:谢谢!中午有闲暇时就拜读!
石墨杨:相互交流学习。
宁缺:握手别过。
我之所以喜欢与人交流,因为交流让我认识许多有趣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梦想,有抱负,只是目前身处低位,还在艰难跋涉。但我相信,有朝一日,他们定会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我思想的搬运者——石墨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