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中的打马球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吗?

古装电视剧《知否》里明兰就因为会打马球十分讨吴大娘子喜欢,而且剧中贵族子女聚会都会举办打马球的赛事。

《知否》的时代背景设定是宋朝,那在历史上贵族子女真的喜欢打马球吗?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打马球究竟是一项什么样的体育运动。

马球,指的是人骑在马上,用马球杆击球入门的一种体育活动。在中国古代也叫“击鞠”。

这项运动始于汉代,兴盛于唐宋,比如在东汉后期,曹植所著的《名都篇》中就有描写当时人们打马球情形的诗句。

“连骑击鞠壤,巧捷惟万端。”

后来这项运动一直盛行于唐宋元三个朝代,直至清代才开始湮没,不过这项运动和现代高尔夫一样,在当时社会环境下主要流行于军队和宫廷贵族中。普通老百姓自然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打马球。

比如1971年在陕西省西乾县唐章怀太子李贤墓中发现的打马球壁画,就充分展现唐代马球运动的场景。

李贤乃是唐高宗李治的第六子,是女皇武则天的次子。

李贤自幼就得到良好教育,以“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作为太子侍读。相传他容貌俊秀,才思敏捷,非常受父皇李治的喜爱。

在先太子李弘猝死后,李贤被册立为皇太子,期间三次监国,得到唐高宗称赞、朝野拥戴,也因此让敏感多疑又心狠手辣的母亲武后对其猜忌颇多。

后来李贤以谋逆罪名废为庶人,流放巴州。武则天废帝主政后,李贤被酷吏丘神勣逼令自尽,年仅二十九岁,结束了其短暂的一生。

再来看回李贤墓中这幅壁画,全图高130到240厘米,宽度达600厘米,壁画中人物众多、背景宽阔,生动形象。

在壁画中所描画的参与击球者就多达二十余人,穿着各色窄袖袍,脚下一双黑靴,头戴幞头,手上拿着偃月形球杖,每一个人做出竞争击球的不同姿态。

最瞩目的要属前五个骑者正在驱马抢球,前一骑作反身击球状,其余的人纵马迎击。

后10余骑人马,行者胯下是枣红色的马,或在山间奔行,或驰骋腾空。止者穿着绿色长袍,红翻领,伫目凝神,并无球杖在手。

壁画背景是五颗孤零零的古树点缀,与墓道东壁的“出行图”中的古树遥相对应。

这一打马球的壁画出土足以证明这项体育运动在唐朝是极其受欢迎的,要不然也不会在墓壁画中描绘出来。

马术运动其实在古代一直比较盛行,毕竟战争多发的古代骑兵一直占据着主要作用,所以拥有好的马术也代表着一个国家重视马和骑兵的训练。


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唐代的历朝皇帝,中宗、玄宗、穆宗、敬宗、宣宗、僖宗、昭宗都是马球运动的提倡者和参与者

在天宝六年,唐玄宗甚至专门颁诏,下令将马球作为军队训练的课目之一。

唐阎宽在《温汤御球赋》中就有评论:马球“善用兵之技也,武由是存,义不可舍”。

所以打马球可不仅仅只是一项简单的体育运动,背后也是有其考量,在太平年代没办法在战场时获取行军打仗的经验,那就用马球运动来拼杀获取胜利。

毕竟所有打马球的参赛者都需要在马球场上相互配合、驰骋拼搏,这都是对体力、技能和智谋的综合竞争。

在唐朝上至皇帝下至贵族都很喜欢打马球,而且大唐国风开化,对外交流颇多,对着文化交流的深入,这项能强身健体的运动也传入了其他国家。

比如当时相邻的渤海、高丽、日本等国都有与唐王朝进行马球竞技的描述。

现藏故宫博物院的《便桥会盟图》就有专门描绘唐、突厥两国进行马球比赛的场面。

以唐太宗李世民与突厥可汗颉利,在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于长安城西渭水便桥会盟之事实为背景,画面中有数名骑士策马持杖争击一球,场面颇为壮观。

所以打马球这项运动不仅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还很受皇亲贵族的欢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