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一向厌恶借债,从古到今一直信奉“无债一身轻”。在大部分人的眼里,借债绝对是贬义词,欠钱也总是与贫穷、疾病、游手好闲、堕落有着直接的关联。“不到情不得已,绝不借款度日”,我们的父辈一直这样告诉我们。
西南财经大学对中国家庭进行的调查表明,中国家庭的负债率比美国低很多。2016年,美国家庭的资产负债率为14.5%,而中国只有6.2%,也就是中国家庭的负债程度只有美国家庭的43%。但是,无债真的就一身轻吗?完全没有负债就一定好吗?
看看“三农”问题的由来 !
“三农”问题是最近二三十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努力解决的问题。
2000年3月,一位中国民间“三农”问题研究者上书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反映当地的“三农”问题。在上书中,这位“三农”问题研究者说“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这引起了党中央与国务院对“三农”问题的关注。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用“三个最需要”对“三农”问题进行了总结,这“三个最需要”是“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三农”问题其实就是农村的落后、农业的落后以及农民的贫困。那么,“三农”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呢?
1949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尤其需要进行工业化。而且,在美国与苏联两个强大的敌对国家的虎视眈眈之下,新中国的工业化要从机械制造这样的重工业开始。
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化需要大量的资金。虽然1949年以前中国也有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但在1952年前后,新中国先后将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关闭了,因为在当时看来,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是属于资本主义的东西,不符合社会主义。在没有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情况下,如何筹集工业化所需要的资金呢?
有人说,不是有中国人民银行吗,让中国人民银行印钞票呀。首先,不能印钞票,因为大量印钞票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其次,印钞票没有用,因为工业化需要到国外购买机械设备等,外国人不接受人民币,只接受美元、英镑等外汇。
中国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在城镇,企业的所有利润全部上交,由政府统一分配;二是在农村,在向农民征收农业税(当时称为“交公粮”)之外,利用统购统销与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对农村与农民再次收税。
统购统销就是农民所生产的农副产品,只能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统一卖给供销合作社;农民从事生产所需要的农具、化肥、农药等所有工业品,统一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从供销合作社购买。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就是在统购统销过程中,政府将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定得很低,而将工业品的价格定得很高,人为地造成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严重不等价交换。
从1953年开始实行统购统销到1978年改革开放的大约25年间,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到底从农村拿走多少财富呢?专家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计算,其中最高估计是10000亿元,最低估计是7500亿元。“剪刀差”导致在那20多年的时间里,农村的农产品等各种资源源源不断地流入城市,而政府对农村与农业又没有进行任何投资,最终导致中国农村与农民一贫如洗、农业极端落后。
但是,正是中国农村、农业与农民这一巨大的奉献,为新中国的工业建设提供了原始积累。1973年8月24日,在还清了所有国内外债务之后,周恩来总理宣布,“我们既无外债,又无内债”。对此,全中国人民都很自豪。
但其实,从金融的角度来看,“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做法是不对的,它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而“三农”问题就是后果之一。如果当时我们具备金融思维,发行国债,借钱搞建设,“三农”问题可能就不会这么严重。
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很善于利用金融思维,用发行国债筹集的经费搞建设,所以它们都很发达。
特别是日本,明治维新前的日本与清朝时的中国差不多,闭关锁国,愚昧落后。1854年,美国的军舰开到日本,强迫日本对美国开放,日本差一点成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殖民地。
但明治维新后,日本很快学会了西方国家那一套,去英国发行债券,用发行债券筹集的资金回到国内搞建设,很快就实现了现代化,并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中国。与美国一样,今天的日本政府欠着巨额的国内债务。
位于南美洲的阿根廷等国家,虽然它们现在的经济状况不怎么样,给人的印象是除了足球什么都不行,但是历史上它们曾经差一点就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
1820年前后,南美洲的国家先后摆脱了西班牙与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取得了独立。独立后,这些国家在欧洲的金融市场发行国债,用发行国债筹集的资金在国内搞建设。这些国家的经济曾经一度非常发达,例如阿根廷的GDP曾在全球排名第六。
关注我们,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