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安宁、渴望幸福,而“家”是获得这一切的根本。农耕文明不论在过去还是现在,早已在我们的内心种下了对家的渴望与依恋。当看到以颠沛流离为题才进行写作时,我脑中第一反应是想起了过去看过的闯关东这部电影,那些因为身处战争年代的人们,为了生活被迫携家带口,远离养育自己的家乡,跨越数千里,历经无数奔波与磨难去到哪个认为可以带来生存希望的地方。这种经历以及在路途中的艰难万险同几千年前摩西带领最初的犹太人走出埃及去往圣地耶路撒冷没有什么两样。国家的动荡与战争让无数类似的情景反复的再现,无数颠沛流离的人们因失去家园,因对生命的渴望,不得不远走他乡,只为去获得最基本的生存权利。这是我对颠沛流离的第一种理解,在流浪中寻找,只为获得生的希望。
相对去过去的中国,相对与那些身处战火之中的人们,我们是如此的幸运,我们不用为饥饿而担心,我们不用考虑流离失所,我们无需担忧亲人的突然失去;在这里我们早已跨越了最底层的生存寻求,在这里已经不再看到那逃难一样的颠簸流浪。当整个社会都不再为最基本的吃穿发愁的时候,我们开始了更为高级的精神与财富追求。为了获得进入大城市生存的权利、为了有个好的工作与收入、为了子女教育,为了让自己与家人过得更好,我们不断的跨越各个城市,进入各个行业,时而安稳、时而飘荡。为了生活,我们不断奔波,有时会让我们感觉到一个人就如那荒漠草原上一只孤独寂寞的老狼,努力奔走却难以找到那让自己安身立命的归宿。我们为此而焦虑,我们变得忧心忡忡,我们也开始惧怕生活,总觉得社会压力太大,每当穿梭于城市的夜晚间,总有种万千灯火下,孤身只一人的感慨。这种感觉是我对目前生活中颠沛流离的认识。生活所希的,恰恰是最难获得的。
生活中有多种人,其中一种是以崇尚安平乐道为生活宗旨,他们勤勤恳恳,相守相爱。他们能够坦然面对生活中的艰辛与贫苦。他们在生活中尽其力的去劳作,多数的人都觉得他们过得太苦逼了,但他们却不以此看待自己,生活总是要过的,不管怎样和自己的家人一起,苦点、累点已不觉得怎样,这是他们最为质朴的解释。对于这样的一种生活态度,我并非是去推崇它,我只是想以此为一个引子去说明,每一个人对于颠沛流离的看法都不尽相同,但我想寻找到内心安宁确实共同的,这种安宁,也许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家,已许是一个能够陪伴自己走完一生的恋人。但不论怎样,生活所给予我们的不一定就是我们所希望的,我们多数时候必须要主动的去创造,去努力,去争取,哪怕就算在寻找的过程中颠沛流离,但在获得后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好的回忆呢。颠沛流离是我们的情感想象,我们心之所望的只是那个人人都想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