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和功夫
-----《了凡四训》读后感一
杨绛先生说,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1.
我和《了凡四训》结缘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次接触到《了凡四训》是位朋友给了我一本很薄的白话文小册子,翻了翻,哦,原来是个讲算命的故事,就搁置了几年。
拿起来再翻阅已经是几年后的事情了,又翻了翻,哦,是本劝人向善,让人改错的书。
在参加一次企业培训课程时,老师说人要有判断力,做好事要智善不要愚善,当时听不懂。后来,在《了凡四训》中找到对“善”的最全面的解释,所以第三次接触,就认为《了凡四训》是本教人生判断力的书。
再后来,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越发觉得《了凡四训》是了解人生规律,树立规矩,明确人生规划的路线图,可惜读出味道的时间有点晚了。
2.
读了这么多年书,才明白自己认字不识字。汉语里有两个词要区分清楚。“工夫”和“功夫”。“工夫”指占用的时间或空闲的时间。例如: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
“功夫”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花费的时间、心思或精力。例如:要想学习好,就必须狠下功夫。二是指本领、技艺或学问。例如:他经过三年的潜心练习,终于练就了一身好功夫。
以前认为“功夫”就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武术功夫。后来看到禅宗上的两个故事,一是梁武帝和达摩祖师的故事,二是苏东坡和佛印禅师的故事。看了第一个故事一直不理解什么是“功德”?什么是“福德”?看了第二个故事一直想知道如何才能“八风吹不动”?最近二次研习《了凡四训》才明白,这两个故事也与功夫有关,和儒家八目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和修身”功夫有异曲同工之妙。
现把两个小故事摘录如下,与君共享。
故事一
苏东坡在瓜州任职时,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相交莫逆,经常一起参禅论道。一日,苏东坡静坐之后,若有所悟,便撰诗一首,遣书童送给佛印禅师印证: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这首诗描写他自己修行的境界,可以八风吹不动,如如不动了7。人家称赞我,我也高兴;人家诽谤我,我也没问题;人家骂我,我都不生气,不起嗔恨心;贪嗔痴都不起了。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八风都吹不动了。所以他写出来,觉得这个偈子很好,这个偈子说明我苏东坡修行的境界很高,到了毫不动摇的程度了。
禅师从书童手中接过诗作,莞尔一笑,拿笔批了两个大字,叫书童带了回去。苏东坡见书童归来,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修行的境界,急忙打开诗作,却赫然看见上面写着“放屁”两个大字,不禁怒火中烧,立刻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
船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已在岸边恭候多时。苏东坡见禅师,大声质问:“大和尚!你我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怎么可以恶语中伤?”
禅师若无其事地反问:“我骂你什么了?”
苏东坡把诗上批的“放屁”两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看过,哈哈大笑:“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打过江’来了呢?”
苏东坡呆立半晌,终于恍然大悟,惭愧不已。
故事二
菩提达摩为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中国南北朝时代,印度佛教衰微,菩提达摩说东土震旦有大乘气象,遂渡海东来,到达广州,与南朝的梁武帝萧衍见面。梁武帝是当时信奉宗教的皇帝,见到达摩祖师后,梁武帝对达摩祖师说:“我广造寺宇,度众人为僧,写佛经、造佛像不遗余力。凡此种种,有何功德?”达摩祖师回答:“并无功德。”梁武帝追问:“为何没有功德?”达摩祖师回答:“你不过干了几件好事,这实际算不了什么功德。”梁武帝听了很不高兴,大家言不投机,达摩祖师便北上,渡长江的时候又留下了“一苇渡江”的故事。到了洛阳,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深入禅定。后来古人写了一付对联:“一苇渡江何处去,九年面壁待人来。”
第一个故事中苏东坡悟道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修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努力学习,躬身实践,反复磨练,不断提升,才能逐步达到“荣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的人生境界。
诚然,这样的人生高度难以企及,但一定要有“心向往之”的意念,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不断修炼,提升自我,努力向先贤们看齐,这样才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遇事荣辱不惊,泰然处之。
第二个说明福德与功德不同,福德是布施行善,积德修福,与功德相比,“功德功在出世,福德福在世间。”如果你只知道在世间做福德,尽管布施行善,做了很多好事,但是最后你可能还是迷的,因为这和你的证悟没有什么关系。积德行善并不能使你更智慧,所以到头来也不能指导你正确的行善。所以说,做点好事,谈不上功德。达摩祖师说梁武帝没有功德,是因为梁武帝没有在性上悟证,还是迷的。功德的积累是要靠自己潜心修行才能积得到。六祖慧能大师定论:“武帝心邪,不知正法。”
《了凡四训》分为四部分,分别为:立命之学,改过之学,积善之方,谦德之效。袁了凡先生既有理论,也有事例,循循善诱告诉自己的孩子“造命由天,立命由我”,只要不断改过修身,命运就会掌握在自己手中。修身功夫需日日不辍,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
知识不能代表功夫,福德不能代替功德。
3.
心理学大师荣格说:除非你把潜意识意识化,否则,它一直会指引着你的生活……然后,你说它是命运……
心理学上认为一个人每天从早到晚大约有5万个念头,但是99.9999%是自己无法察觉和感知的。在心理学上会采用一些技术手段,比如催眠,将来访者的潜意识意识化,从而深度了解来访者自己都无法表述清楚的想法。从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至今130多年来,人们才逐渐采用心理技术手段了解潜意识。
但在中华大地2000多年来一直存在一种功夫可以帮助我们觉知自己的念头,帮助我们将自己的潜意识意识化,却被我们忽视,人们还经常感慨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云谷禅师教袁了凡的功过格、准提咒,曾国藩几十年如一日的反思日记……这都是一种“克己”的功夫,几位先贤正是在长久的修身功夫中对自己的纤毫闪念不断觉察,不断修正,从而成为一代贤人。
我们达不到那么高的人生境界,不过心向往之。
年轻的时候非常羡慕学识渊博的人,自己也经历过拼命读书,如饥似渴地找书、买书,甚至有点“图书囤积症”,互联网方便之后就升级成“网课囤积症”“信息收藏囤积症”。一段时间口中讲的都是些所谓知识精英圈子非常流行的词汇,谈天说地,无所不知,却忘了自己真正应该修的是“功夫”而不是知识。一直向外求,总有一天会迷失方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一只苍蝇,在泛美航空的飞机里,周游了整个世界,但它没什么可以炫耀的,飞出再远,它仍然是一只苍蝇。
以前我经常拿这个故事讽刺别人,直到有一天我读懂了,原来那只苍蝇就是我。没有思想的人,走出再远,其实还在起点。
今后要好好补补国文课,在工作生活中不靡恃己长,日日知非,日日改过,尤其是在信息过度的时代,知止安定,深修内心功夫,保持专注力,才能不迷失自己,进而成就一番事业。
后记:因为接触《了凡四训》很多年了,这次学习是二次研读,所以感触更加深刻。本文是将之前自己心中的困惑和学习的整体感受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以后慢慢分享自己改过的心得。
感谢学友们一路陪伴!
备注:写作三小时,修改一星期,阅读三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