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宝画团扇,
灿烂明月光。
与郎却耽暑,
相忆莫相忘。
——东晋·桃叶 《团扇歌》
扇子历来是文人雅士随身携带之物,随手把玩,它集艺术鉴赏与实用为一体,深受广大百姓喜爱。而今,随着电扇、空调等现代化家电的普及,扇子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由实用进入了收藏的序列。
《怡然》
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扇子似乎离我们渐行渐远,但他的功能与形状,还有那些源远流长的诗、书、画,是有生命力的。他并没有走远,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扇子,永远存在。
儿时的印象里,扇子有很多种,蒲草扇、麦秸扇、竹篾扇、芭蕉扇、鹅毛扇、折扇,至于丝绸扇,尤其是雁羽扇,就不是寻常之物了,难觅其踪。
《虚怀若谷》
这些扇子,大多为桃形和圆形,统称团扇。
大概是质地不同,不同的扇子,会扇出不同的风,比喻:芭蕉扇、竹篾扇的风清凉,给睡熟的婴儿扇扇子,不能用这两种扇子;蒲草扇、鹅毛扇的风柔和,很舒适;而麦秸扇的风,总带一些暖性,有点儿不那么解热的感觉。
扇子,不仅带来凉风,还能驱赶蚊虫,夏夜纳凉,乡亲们聚在一起,除了说话声,就是扇子的拍打声。
那些欢声笑语,萦绕耳边…
《赌书消得泼茶香》
城市的快节奏生活,繁忙的工作之余,静下来的时候,会读读书,品品茶,随手拿起一把扇子,拂去心中的燥热。
谈起扇子的历史,得从商代开始,古人发明了扇子,但只是用以遮阳、挡风沙,直到西汉,才用来扇凉,种类也多起来,尤其在东汉,一改单一的羽毛扇为丝绸、绫罗扇,就扇子款式,是个飞跃。
《博雅达观》
在扇面题诗作画,最早出现在三国,并有一则杨修与曹操画扇“误点成蝇”的典故。咏扇,当数唐代白居易,“飒如松起籁,飘似鹤翻空。”
这样,扇子就有了生命与活力。北宋时有了折扇。画扇、卖扇、藏扇在南宋盛行,还有了扇辅与画商。明清的文人墨客,画扇、题扇为一种时尚,郑板桥、齐百石、张大千、徐悲鸿、李可染,都是一代大师。据说,老舍先生热衷于收藏书画扇,因为那是中国书法、绘画的浓缩版,饱含着文人浓浓的情趣。
扇子就这么一路走来,风尘仆仆。
《酒中仙》
在岁月的长河里,有些扇子被定格了,让人记上一辈子,鹅毛扇就这样,明里暗里,总是与足智多谋联系在一起,如诸葛亮摇着它,运筹帷幄,如背地里替人出点子,虽不受欢迎,但与鹅毛扇有关。
忘不了的还有折扇、绫罗扇,在古书与影视剧里,是那样赋有才气、剑气,以及闺阁仕女的文静娴雅。而生活中的蒲草扇、芭蕉扇、麦秸扇,却充满着挚爱亲情,更忘不了,无数个酷暑的夜晚,奶奶和外婆手里的扇子,是那样的清凉!扇子,还附着许多乐趣,轻轻一扑,荧火虫就落下了,嬉笑一片……
《千祥云集 百福骈臻》
扇子,在多半时候是悠闲的,即使蝉鸣能叫出火来,还是不紧不慢,一扇轻摇,仿佛与夏日叫板。但扇子也有急的时候,农家人汗流浃背地从地里回来,一进门,顾不得揩一把,便打起赤膊,抓起了扇子,这时,扇子真的有点如鹤翻空了。
醉中天:日月双飞箭,乾坤一指间。恨水东流絮九天,几度枯荣苑。半世风尘似烟,千般缱绻,可负了清酒华年。
如今,空调、电扇,已走进千家万户,传统的扇子,似乎有点古朴,偶尔见到时,总想注视一会儿,大约是一种情感吧?
扇子不会远离,更不会消失,他赋予了笔墨情趣,他承载着深情重义。他虽能带来清凉,但也是有温度的,富有生命力,他不会走远,永远摇曳在我们的生活里……
书写过程:
池威,八零后,现居武汉。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供职于湖北省文联书法报社,现就职于长江文艺出版社。尤工小楷,简静自然,《是心经》小楷作品被多家艺术机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