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代代人长期持久关注的话题,也是一个充满了变革和争议的领域。除了大量辛苦奋斗在各个学科第一线的教师,在每个时代,都有满怀理想主义的有志之士投入到这项改善人类未来发展的大业中,还有以哲思和科研指导教育变革方向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们,比如意大利蒙特梭利女士,创办并贯彻了基于科研的早教法,再比如现在美国的创新性学校Alt School,基于人性和科技为孩子提供更个性化的教育。但无论是哪种方法,都无法称之为终极正确的教育法,或者适用于所有人的教育法。这也是教育所具有的无穷尽行属性。我认为这种属性有以下三种原因�。
教育的目标的难以明确。即,什么对一个人的发展有益,需要被加入教育中?在这个问题上,最明确的回答是“知识”,比如1+1=?“我爱你”要怎么用英文表达?光合作用中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些知识是人类有史以来所有试错和实践的积累,是我们对于这个复杂世界的认识,也是最明确、有正确答案的教育内容。但无数实例已经清楚地说明仅有知识型教育几乎无法保证一个人在未来长期的发展和成功。影响每个人发展的还有更多因素,比如一些特质,如好奇心、勇气、耐心、坚毅等,还有一些能力,如抗压、创新、沟通、演讲等,还有一些更加难以捉摸的玄学,比如情商、挫折商、自我认识、自我进化、看清事实等,这些概念在针对成人的培训和书籍中被广泛提及。所有这些抽象的定义,似乎都需要成为教育中要解决的问题。即使是涉及了所有这些能力和特质的培养,也无法保证一个人在变化日益快速的现代,真正能活出自己的全部潜力,为人类和世界的发展做出自己本该作出的贡献。如果一个人在现有的教育下无法达到这样的结果,无论对于这个个体还是整个人类群体,都会是巨大的浪费。哪些概念是其他概念的基础,哪些能力的掌握是掌握其他能力的基础,这些都是教育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即使我们回答了上述问题,找到了教育需要实现的几个根本目标,还有另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挡在有效教育的前面,即,教育行为和结果之间没有短期可见的联系。任何形式的教育,都需要在很长时间之后才能显现出效果,比如一个孩子在幼年时的接受的教育可能在成年期才能判断效果的好坏。另外,一个人的发展又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比如除了教育重地学校之外,还有家庭、个体从属的多个小群体、个体的经历和体验、自我学习等,各种因素混杂在一起影响了最终一个人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可以达成既定目标?如何厘清或排除多种复杂因素的干扰,明晰不同教育方式的效果?这些是另一些让教育着伤脑筋的问题。
除了行为和结果之间非显性的联系之外,另一个让教育变得复杂的是人的独特性。除了上面提到的个体会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家庭教育、经历体验和自我学习,甚至连基因都会造成个体间巨大的差异性。被大多数人验证为有效的教育方法不一定适用于另一批人,甚至在一个人发展的不同阶段,也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才能获得最快速、最有效的成长。以学生为中心而非以老师和教材为中心的观点已经被反复提及,作为未来教育发展的指导方向。但如何找出适用于不同个性的学生的特定教学方式,如何验证这些教学方式的有效性,如何才能培训出具有分辨学生多样性并因材施教的教师,如何解决教育成本因个性化而造成的提升等都不是几个人,甚至不是一代人能够解决的问题。
这三种特性注定了教育会是一个永远需要创新和处于改革之中的领域。这个行业的成功不是复制了多少学校、教了多少学生,而是在多大程度上做出了有效的改革,在多大程度上对人有了更深入、更接近真实的探索和发现。幸运的是现在有了科技这个工具,或许基于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我们这代人能够多少驱散一些教育森林中的迷雾,向为我们探明了方向的前辈们致敬,也为后人们的继续探索点燃一盏传承的火炬。这是一条既需要勇气又需要耐心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