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这代人的迷途
前段时间,偶然遇到一位历经世事又回归生活的中年大叔,有了一场略深度的对话。其中聊到关于井底之蛙的话题。
我形容自己曾是困于某个井底的小青蛙,想跳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
他问我,然后呢?看完之后呢?
他说,其实能够一直呆在井底一方天地的青蛙是幸福的,那片天地它能掌控。而跳出井外,外面一切都是未知,它又该何去何从?
我不禁想起了电影《海上钢琴师》里的那个钢琴师,那个一生从未下过船,最后和炸毁的船沉没在海上的钢琴师。在船即将炸毁之际,他唯一的朋友苦苦劝他离开船,他却说:
“令我恐惧的不是我所见,而是我所未见。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怎么选择“属于你自己的”一个女人,一栋房子,一块地,或者选择一道风景欣赏,选择一种方法死去。我可以在有限的钢琴键中创造出无限的旋律,但我无法在无限的城市中,无尽的街道间找到属于我的空间。”
可我们不是那个钢琴师,没有可以永远栖息的船。我们也无法做单纯的井底小蛙,网络早已打开万千世界。我们对外面的世界跃跃欲试,又被它的纷繁复杂禁锢了脚步。
2. 一些探索
也总有人出来探路的。
世界的复杂就像一座隐形的山峰,山脚下的人像盲人一样摸索着上山的路,山顶的人纵览全局,这种视野的距离,我们称为:认知。
而今,上山指南似乎层出不穷,各种技能课,认知课,心理课,都在抛着橄榄枝诱惑着你:快,我带你上山。
而这时,我们的脚步又迟疑了,我是好奇山上的风景,可我不知道我要去往哪里,何处有我身心安然之所?我是不是,只能往山顶上走?
《圆桌派》有一期聊到关于工作的话题,窦文涛的话深深戳中我们的心:“本来每个人都有ta该呆的地方,但我们靠着一种简单粗暴的逻辑把所有人都成功挤到了一个地方,一个标准,灌输一个价值观,一种生活方式,把大家恨不得彻底逼疯。”
3. 想像的出路
是啊,每个人都有ta该呆的地方,那是什么地方呢?我又怎么知道我该呆的地方是哪里呢?
我们目之所及之处,又存在几种生活方式可供选择呢?
除了“平凡混日子”和“拼命成功”之外,人还能有其他活法吗?
我想应该是有的。
也许会是:在适合的地方做喜欢的事快乐又平凡的活着。
于是我们其实卡在:不知道适合我的地方在哪、不知道我是谁喜欢什么能做什么。
我们的焦躁,也许不都因为爬不上山顶,更多的是看不见出路。而若是以为只要物质丰富了路就清晰了也许会是一种天真吧:因为如果一味追求物质,你就早已迷失了自己。
我也在找我的出路。而今方向已渐渐清晰。感慨于一路的思考,我带着想做点什么的信念,遇见了“菠萝青年”。
菠萝青年是一个项目,由一群天南地北的人聚在一起,做一个连接站,致力于帮助那些看不清自己,看不清世界的人,看见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星空。
这已是我所看到的,对茫然无错的人的最好的出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