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夸孩子的话:哎呀,这孩子真能,说的话像个小大人似的。这话一出,即使没见着这个孩子,这句评价也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彬彬有礼的小人儿。
可是当孩子的言行举止真的很像大人的时候,我们成年人又会作何感想呢?
孩子们虽然一个个都是稚嫩的脸庞、稚嫩的声音、稚拙的动作,但却俨然成年男女的缩小版,卿卿我我大秀恩爱——这样的镜头别说亲眼目睹了,就在这儿想想都别扭......倒吸一口凉气,我鸡皮疙瘩掉了一地。
2.
近年来,“真人秀”节目如火如荼。
在这个闹腾不嫌动静大的年代,真人上节目就像给屏幕注射了激素一般,这样的刺激下,收视率陡增,尤其是明星真人秀,更是吸粉无数。
日益增多的吸粉大军中,儿童的身影逐渐多了起来。从这几年红得发紫的“爸爸去哪儿”,到稍显小众的“一年级”,在真人秀的舞台上,小孩子有着独特的吸引力。
成年人从这些萌萌哒的小人儿身上,可以重温自己孩提时代,致敬自己早已逝去的童年。孩子们透过屏幕传达给我们的那股子纯真,水晶般晶莹剔透,被每天在职场奋战的我们视若珍宝。
所以,这类以孩子为主人公的真人秀节目收获了从青年到老年、跨年龄跨界层的各类受众的喜爱,颇有粉丝收割机的趋势。
于是,某卫视趁热打铁,将《白蛇传》的故事经由几位8岁到12岁孩子的翻拍,制作成《小戏骨白蛇传》搬上荧屏。
《小戏骨白蛇传》是湖南广播电视台根据1992版《新白娘子传奇》为蓝本翻拍的微型电视剧。该剧全长100分钟,总集数共为5集,皆有一群平均年龄八九岁的孩子出演,精湛的演技被网友戏称为"小戏骨"。
可是,这样真的好吗?
新修订的《广告法》规定,10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不得参与广告代言,今年年初,广电总局又下发通知,要求严格控制未成年人参与真人秀节目。这些规定的出台,都是基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为其健康成长考虑,不仅为荧屏里的未成年人,更为广大的电视机前的孩子们。
虽然目前尚未出台未成年人参演影视剧的相关限制,但是,制片方难道不该从伦理角度为孩子们的成长考虑考虑吗?
3.
小区里有家面皮店,老板是个健谈的小哥,女儿刚上二年级。那天,我去小店买面皮,正听到他跟一位熟客聊天:“哎呀现在的孩子真是了不得,我家那丫头倒开始搞对象了,你说说,这......这也有点太早了吧?”
原来,邻居家小男生——也是个二年级的小家伙,某天向他打小报告,说他女儿和另一位男生“搞对象”!
虽然有着浓重的夸张色彩,但是有点毋庸置疑,就是现在的孩子们早熟,早熟到令我们惊讶、令我们措手不及的程度。
苏有朋的导演首秀《左耳》有张宣传海报,海报上写着:17岁,该爱了。
不止《左耳》,很多影视作品中的初恋都发生在学生时代。校内视早恋如猛虎,校外欣欣向荣百花盛开,这种局势已经很拧巴了,那么媒体的处理能不能低调一点,是不是该为孩子们的成长负起应有的责任呢?毕竟,孩子们身心尚未成熟。
4.
尤其是在《小戏骨白蛇传》中,小演员们要揣摩、模仿成年人的爱恨情仇,这显然有悖于他们的身心特点与成长规律。
如果电视机前坐的也是孩子,那这些小观众会受到什么样的负面影响呢?要我说,孩子可能觉得看电视剧娱乐了自己,实际上拍电视的人娱乐了你。
有网友发帖说,关注此剧就是为了看一群小孩儿演绎爱情,为了看10岁的小孩儿是怎么生出许士林的。瞧,听着多瘆得慌!
在如今这个越压越低的暧昧时空里,孩子们在两性关系方面的早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幽默的是,他们获得的性知识又是碎片的、隐晦的、伪科学的。这种既朦胧又神秘的面纱下,孩子们天生的猎奇心理与尚不成熟的判断力在此类这类影视节目的负面推动下,极有可能将他们引入歧途。
“小戏骨系列”的主创说,这样请孩子们翻拍经典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也是醉了,难道没有更好的途径了吗?消费剧中的儿童,毒害剧外的儿童。这样真的好吗?
原创不易,期待鼓励,点赞/关注/打赏都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