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这座因港而生、依港而兴的城市,港口是它的灵魂所在。而秦皇岛港口博物馆,就像一部立体的史书,静静矗立在海港区南山街13号,将秦皇岛港口的百年历史娓娓道来 。
刚踏入博物馆,我就被眼前古朴典雅的建筑吸引。博物馆选址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开滦矿务局秦皇岛高级员司俱乐部旧址,这栋建于1911年的建筑,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默默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它采用典型的欧式风格,红砖成墙,散发着独特的韵味。方型立柱上的壁挂油灯,仿佛还跳跃着往昔的微光;室内墙壁的石膏浮雕线、花瓣状象牙白色小吊灯,透着庄重与优雅;脚下的木地板和木窗,每一处纹理都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
走进博物馆,室外展区首先映入眼帘。一台八、九十年代秦港集疏运主力机车——“上游1115号”蒸汽机车静静停放在那里,虽然它已退役,但那庞大的身躯和斑驳的外壳,依然让人感受到当年港口运输的繁忙景象 。旁边,著名书法大师范曾书写的曹操《观沧海》汉白玉浮雕,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为整个展区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而反映旧秦港时期单身码头工人生活状态的“锅伙”雕塑群,生动地展现了码头工人艰苦的生活场景,让人不禁对他们的坚韧和勤劳肃然起敬 。
怀着期待的心情,我步入室内展厅。室内共有5个展厅,展陈内容分为港口起源、古代碣石港、近代自开港、现代枢纽港四大主题 。一进入1号展厅,一条由不同颜色标注的时间轴格外醒目,深棕色代表清政府管理时期,蓝色是英国管理时期,黄色是日本军管理时期,红色则象征港权回归人民政府管理 。这简单的颜色划分,却清晰地勾勒出秦皇岛港主权的跌宕变迁。在展厅入口右侧,一台留声机和一架钢琴静静摆放着,仿佛还能传出昔日的悠扬旋律 。中间展位上,一边是英国高级员司使用的陶瓷储水罐、雕塑造型的台灯和早期的计算机,展现着当时高级员司的优渥生活;另一边则是码头工人自制的卸煤锹、卸矿石铁叉等工具,与前者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深刻体会到码头工人工作的艰辛 。展厅里还有一本20世纪30年代的英文工人花名册,打开展示的那一页,6张小小的工人照片贴在他们的名字后面,虽然照片已经泛黄,但工人们的神情依然清晰可见,仿佛在诉说着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此外,开滦五矿同盟大罢工旗帜和《秦皇岛矿务全体工人痛告国人书》等相关史料的复制品,也将我拉回到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让我感受到了工人阶级团结抗争的伟大力量 。
随着脚步来到2号展厅,时间也进入了新中国成立后。在这里,我看到了秦港职工当家作主后的巨大热情和创造力 。一套名为“1970”的劳动工具格外引人注目,“1”即杠棒,“9”即铁锹,“7”为钢镐,“0”是大筐,建港之后的60多年里,港口装卸生产一直依靠人抬肩扛,这些简单的工具,承载着秦港职工艰苦奋斗的岁月 。
继续参观,我在各个展厅中穿梭,了解到秦皇岛港的起源可追溯至1898年,清光绪皇帝为“振兴商务”“扩充利源”,批准秦皇岛自行开埠建港,它也成为近代以来北方唯一一个自开主权口岸 。从最初的艰难起步,到被列强掌控,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蓬勃发展,秦皇岛港的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不易 。如今,它已成为当今世界领先的干散货大港,中国“北煤南运”主枢纽港 。
在博物馆里,每一件展品、每一张照片、每一段文字,都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秦皇岛港口历史的认知大门 。走出博物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座博物馆不仅是对秦皇岛港口历史的珍藏与展示,更是对这座城市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它让我深刻认识到,秦皇岛港口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见证了国家的兴衰荣辱,也展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勇向前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