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我们一家人来到开滦博物馆。这是一家工业博物馆,也叫国家矿山公园。类似的矿山公园在国内有三十余家,应该都是关停后的企业改建而成的。
开滦是一家历史悠久的企业,始建于1878年。这里是中国最早使用机器开采的大型煤矿,这里是中国最早实行股份制经营的企业,这里有中国最早的标准轨铁路——唐胥铁路,这里有中国最早的蒸汽机车——龙号机车,这里生产了中国第一桶水泥——麒麟牌水泥,这里建造了中国第一个煤炭码头——秦皇岛港,这里驶出了中国企业最早的自营海运船队。
这里是诸多第一的存在,这里是挖了一百多年的煤矿。今天,却静悄悄的伫立着,等待着游客们走进来,聆听他的心酸过往,分享他旧日的辉煌。
开滦博物馆每天有两场免费的讲解,上午九点和下午三点。错过了这个时间段,只能考虑请付费导游。其实,这里完全可以借鉴其他景区的app自助讲解,既可以弘扬开滦精神,又能减少博物馆和游客的开支。
好容易等到下午三点,一位女性讲解员登场了。她的业务能力毋庸置疑,台词一定是烂熟于心。从煤炭的形成讲起,讲解员打开环幕电影开关,纱幕缓缓降下来。时光拉回到泥炭纪,大片森林轰然倒塌,沉入水底。千百年过去,树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形成了泥炭。画外音响起,泥炭在地热和压力的双重作用下,不断被压实,失水,渐渐的变成了煤炭。从泥炭到煤炭,十米的泥炭变成了厚度只有一米的煤炭。之后,煤炭还在被不断的压实,由褐煤变成烟煤和无烟煤。还有一些木材变成了硅化木,那是一种晶莹如玉的木头。展厅里摆着长长的一根,还有一截树桩。
我国应该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利用煤炭的国家。传说是一个放羊的孩子,偶然发现山上的石头着火了,这个孩子就把这种可以燃烧的石头拿回家,取暖烧饭,于是煤就开始被古人使用了。
考古学家发现西周墓葬有大批用雕漆煤雕刻的环、玦和圆珠。《山海经》有3处有关石涅的记载:“女床之山,其阳多赤铜,其阴多石涅”;“岷山之首,曰女几之山,其上多石涅”;“又东一百五十里,曰风雨之山,其上多白金,其下多石涅”。石涅就是现在的煤,女床之山,女几之山,风雨之山,分别位于今陕西凤翔、四川双流、什邡和通江、南江、巴中一带。西汉至魏晋南北朝,出现了一定规模的煤井和相应的采煤技术。隋、唐至元代,煤炭开发更为普遍,用途更加广泛,冶金、陶瓷等行业开始发展起来。到了宋代,炼焦技术已臻成熟。明代已经知道煤层中有瓦斯,称为“毒气”和“毒烟”。当时的排引方法是把竹子凿通中节,插入煤层上部,把瓦斯导引出来。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记载了古代煤炭开采技术,包括地质、开拓、采煤、支护、通风、提升以及瓦斯排放等技术。
开平地区早在明代已有煤炭开采。1876年,李鸿章让唐廷枢到唐山开平一带勘探,次年开始筹办煤矿,制订章程,招商集股。于是就有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古老的股票。展厅里还有尘封百年的“羊皮蒙面大账本”,那漂亮的圆体英文,让人不由慨叹:外国的账房先生专业水平也很过硬!
开平煤矿是当时经营最成功的洋务企业之一,此后,中国不再进口煤炭。不料,却引起了外国侵略者的觊觎,那个后来成为美国第31任总统的胡佛,就是这场诈骗案中的主角。1908年,清政府成立滦州煤矿,1912年,开平煤矿和滦州煤矿合并,成立了著名的开滦矿务局。
由于煤炭的带动,唐山的水泥、铁路、机车制造、陶瓷、耐火材料、钢铁、医疗、码头货运都在蓬勃发展。
开滦煤矿的诞生,催生了唐山和秦皇岛两座城市。唐山因煤兴市,秦皇岛因煤建港,一座煤矿托举起了两座城市。
解放前,开滦工人的采煤史就是一部血泪史。矿工的生命甚至还没有一匹骡马值钱。暗无天日的巷道,满眼都是黑漆漆的原煤,随时都可能失去生命的危机,还有那微薄的收入和没有尊严的抚恤金。矿工们奋起抗争,节振国就是他们的代表。
解放后,开滦煤矿焕发了勃勃生机。经历了76年大地震,开滦煤矿很快复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开滦煤矿已探明储量为41.02亿吨,经过130年的开采,已经采出11亿吨原煤。看来远古时期,我们这里就是一座无比庞大的森林,我们的脚下,至少还有30亿吨的原煤。
电梯下到负二楼,就进入了地下矿区。在地下60米深处,还原了采煤工人作业景象。
参观开滦煤炭博物馆,就像走进一条写满黑色历史的长河,我们品味着涂满血泪的煤炭文化,为这座心酸而骄傲的城市而唏嘘。
今天的开滦煤矿,以煤为基,做精做优煤化工,推动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加快打造沿海千万吨级煤化工板块,建立价值倍增、更具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稳固河北、深耕内蒙古、主攻新疆”的资源配置格局和产业发展布局。开滦要走出一条黑色煤炭绿色发展、高碳资源低碳利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延伸“绿色低碳、吃干榨净”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以“聚能塑新”为导向,开发建设以工程塑料为主导的新材料高端系列项目,形成品种全、规模大、实力强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希望百年开滦的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