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精神》
煤
煤,从不披上华丽的外衣,称它“黑子",它毫不介意;赞它“乌金",也不沾沾自喜。为把光明和热能贡献给人类,它心甘情愿化为灰烬、尘泥。
抄录此语,愿与不图虚名者共勉。亦愿向仍在争虚名者提个醒。
记得明代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讲的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的节操留在人世间。其中之气节值得深思。
记得现代诗人朱自清于1920年1月9日创作的一首现代诗。《煤》:
你在地下睡着,
好腌臜,黑暗!
看着的人
怎样地憎你,怕你!
他们说://
“谁也不要靠近他呵!……”
一会你在火园中跳舞起来,
黑裸裸的身体里,
一阵阵透出赤和热
啊!全是赤和热了,
美丽而光明!//
他们忘记刚才的事,
都大张着笑口,
唱赞美你的歌;
又颠簸身子,
凑合你跳舞的节。
1920年1月9日,北京。
(注:符号“//”代表诗歌分节。)
从平凡的煤身上,诗人看到了大众的力量。发光的煤,光明的路灯,向阳的小草,都被诗人赋以象征内涵,富有艺术的暗示性,充满着动感与生命的力度。
郭沫若《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一九二〇年一、二月间作
全诗在一系列的比喻中寄托自己的深情和热望,一层深似一层地表现了爱国的衷肠。
顺带一提早在2000多年前的《山海经》,就记载了在山西与陕西交界的孟门山、河北的贲门山、四川的岷山一带“其上多石涅”,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煤炭。另汉代的古籍也有记载,“豫章出石,可燃为薪”,即今江西的南昌一带,出一种石头,可燃烧作为柴火,也就是煤炭。
到了唐宋时期,人们使用煤已比较普遍。据白寿彝的《中国通史》载,一个叫圆仁的日本僧人,来唐求法,从山西前往长安途中,路经太原附近,看到当地大量使用煤炭烧饭的情景,西门外“遍地石炭”,来自各地的人“尽求而燃,料理饭食,极有火势”。又有记载,宋京汴梁即今开封地区,“数百万家,尽仰煤炭,无一家燃薪者”,说家家烧煤,很少有烧柴火的。宋时,苏轼任徐州太守,正赶上黄河上游决口,冬又大雪,草木尽毁,到处阴冷潮湿、缺薪少柴,百姓无法烧饭取暖,苦不堪言。苏轼作为父母官,为民所急,带领百姓四处奔走,终于在位于徐州西南的白土镇一带(今萧县境内)发现了煤炭,解了百姓的燃眉之急。欣喜之余,苏轼挥笔写下《石炭歌》:“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磐万车炭……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那种千人争看、万人欢呼的热烈场面,至今读起来令人动情。
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对此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挖掘数丈直到煤层,将巨竹凿去中节,尖锐其末插入炭中,其毒从竹中透上。”就是将又长又粗的竹竿中间打通,尾部削尖,插入煤层,将瓦斯通过竹筒排出地面。这样,人就可以下去挖煤了。洋务运动的兴起,近代工业的发展,“筹办防务,制造船炮及各省机器轮船所需”,需要大量的煤炭。煤矿如雨后春笋,遍布各地。据《清史稿·志九十九》记载,光绪年间,仅河北就有煤矿25处,山东21处,辽宁15处。其中规模最大最成功的是开平煤矿,“集官商之力,经营二十年,效力大著”,即今开滦煤矿的前身。开平煤矿1881年建成投产,后发展为多对矿井,并首开中国使用机器开采煤矿的先河,在这里诞生了一批中国最先进的产业工人。
国人用煤多年而又有多少懂其奉献精神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