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继续和大家一起共读这本讲述老子道家思想的经典作品:《老子的智慧》。
一提到老子的道家思想,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道”字。那什么是“道”呢?
01
老子的“道”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而第一位将道视为最高范畴的哲学家就是老子。在老子的《道德经》第一章就提出了对道的解释,指明道是天地万物之始源,也就是那句著名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是第一个提出形上之道的概念和理论的哲学家。老子之前的思想家都只思考“形而下”的存在问题,也就是只探讨现实世界的问题。一切“形而下”的事物都有名字,都可以命名的,也就是所谓“物固有形,形固有名”。老子却指出,除了“可以命名的”(“可道之道”)之外,还有超乎形象的“形而上”存在。这“形而上”的存在是现象界万物之所由来,称之为“道”。
02
作者林语堂先生认为,以哲学观点而论,道可概括为几个维度:道是天地万物的主要单元,这是一种典型的一元论哲学思想;道是“反面立论”、“阴阳两极”、“永久循环”、“相对论”、“本体论”的主体;道是神智,是复归为一,也是万物的源泉。
也就是说,道家的道是宇宙的神智,万物的根源,是赋予生命的原理;公正无私,含蓄无形,看不见摸不着。它创造了万物,改变了万物;它是不朽的本体。道家不和我们谈上帝,只再三强调道不能名,可名之道就不是道。最重要的是:道给物质世界带来了一统和灵性。
老子是第一个将道提升至形而上地位的哲学家,他认为一切万物皆由道所出,甚至连天地都由道而来。但是道一开始并非具有形而上意味,因此我们有必要先说明“道”的原义及转化到形而上的道。
03
每个哲学家都有他的一套理论预设,老子的“道”便是为了现实世界提供一套合理的理论说明而构建的。老子除了在形而上学的领域内肯定道是万物的本原和本根之外,他还赋予道几层重要的意涵:
第一、道为万有生命的源泉。老子认为万物都是由道所创生的。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二、道为一切存在之大全。老子说:“万物得一以生”,这里以“一”指宇宙整体、一切存在之大全。老庄视宇宙为有机的统一体,庄子在《齐物论》中也说:“道通为一”,即视宇宙为无数个体生命关系之反映,而生命的每个方面在整体宇宙中都是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会通的。
第三、道为大化流行之历程。老子认为道体是恒动的,老子说:“反(返)者道之动”;道的存在是广大无边的,道的运行是川流不息的。老子用“逝”、“远”、“反”来形容“道”在宇宙大化发育流行中依循着终而后始法则运转的无穷历程。
第四、道为精神生命之最高境界。老子说过这样一句令人瞩目的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是说对外在世界探讨所得的知识,越累积越增多;对道的体会越深,主观成见和私心就会越来越减少。这里所说的“为道”是属于精神境界的修养。后来庄子更是将形上之道作为提高人类精神生命和思想生命的最高指标。
04
除了“道”的层境界,老子的道家思想还有几个重要思想。
首先是:有无相生
老子说现象世界事物之间是相互对立、相互关联的,并且,价值判断也是相对的。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是说没有美,就不会有丑;没有善,就不会有不善;同理,老子认为没有“有”,就无所谓“无”;没有“难”,就无所谓“易”;没有“长”,就无所谓“短”。我们以“有无相生”这一重要哲学命题为代表,来叙述老子对现象世界观察的一些洞见。
第一、事物存在的相互依存。老子看到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事物有显的一面,也有隐的一面;有其表层结构,也有其深层结构。
第二:事物对立面的相互转化。老子认识到事物的对立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经常相互转化。他说正常能转化为反常,善良能转化为妖孽。
第三、事物相反而皆相成。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表明对立面双方的联系性。
05
其次是:为无为
“无为”的概念是老子逆向思维的一个范例。老子在《道德经》中的“无为”这一个特殊用词几乎都是针对于统治者而发的。老子期望掌握权势的在位者不妄为,要“以百姓心为心”。后来庄子学派更将老子告诫治者勿专权、毋滥权的“无为”理念,延伸为放任思想和不干涉主义。
老子说“无为”,又提出“为无为”的思想。像“为无为”这类正反结合的词语所蕴含的深意,多次出现在《道德经》中,如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英国的罗素就很欣赏老子这些话,认为人类有两种意志:创造的意志和占有的意志,老子便是要人发挥创造的动力而收敛占有的冲动,“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正是这层意思。老子还说“为而不争”,也与“为无为”一个意思,要治理阶层以服务大众(“为人”、“与人”)为志,而不与民争权夺利。
06
第三是:道法自然
人们一提起老子,就会想到他自然无为的主张。简言之,就是听任事物自然发展。“自然”是老子的核心观念,乃是“自己如此”的意思。也就是说,自然不是指具体存在的自然界,而是形容“自己如此”的一种情状。《道德经》二十五章有这样一段重要的话: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把人列为“四大”之一,如此突出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这在古代思想史上实属首见。
人能成为四大之一,在于他能不断地充实自己、拓展自己,他能从外在环境中吸取经验知识以内化为自己的智能。老子谓人法天地,便是意指人效法天地之清宁,效法天地之高远厚重,进而效法道的自然性。所以道的一个重要特性便是自然性,也就是所谓“道法自然”。
07
最后是:柔弱胜刚强
老子道家思想中的“柔弱”是“无为”的一种表述。老子之所以倡导柔弱的作用,是因为老子生当乱世,他一方面从人性的正面去提升人的精神层次,另一方面从人性的负面去洞察社会动乱的根源。人类所以胜出别的动物,在于他能从学习中累积经验以改善自身,并协同群体改造环境。但人类也比其他动物更为狡诈,更多心机;别种动物不知设计同类、不会陷害同类,更没有本事发明器械去猎杀异类。
尼采说:“人类是病得很深的一种动物。”这话可十分确切地用来形容主政者权力运用不当,发动侵略战争而导致大规模杀戮行动的现象。这正是老子“无为”学说谆谆告诫主政者不可揽权滥权的用心;也正是老子谆谆告示主政者要“不争”、“柔弱”、“处下”、“谦虚为怀”的用意。
老子喜欢用水来比喻理想的治者表现出柔弱不争及处下的美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以及“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都是强调柔弱的意义和价值。这些话虽然出自老子对他所处那个时代的感发,但更像是说给我们当代那些“权力傲慢”的霸主听的。老子所说的“柔弱”,并不是软弱不举,而是含有柔韧坚忍的意味。
到底什么思想使老子产生了那么多强调柔弱的力量、居下的优势和对成功的警戒等反面论呢?
答案是:宇宙周而复始的学说:所谓生命,就是一种不断的变迁,交互兴盛和腐败的现象,当一个人的生命力达到巅峰时,也正象征着要开始走下坡了,犹如潮水的消长,潮水退尽,接着开始涨潮。
老子说:
“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言,尝为女议乎其将。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消息满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为,而莫见其功。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归,始终相反乎无端,而莫知乎其所穷。非是也,且孰为之宗。”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或分享给您的朋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