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传承五千年,可是我忽然想问一句在谁在传承?
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语言与文字’利用文字来记载天地中的精华所在。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直以为文以载道的‘载’是读三声是记录的意思,可是今天我去网上搜了一下发现解释是说‘载’是四声的用的是承载、记载的意思;通俗一点解释:“指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弘扬精神的。”文以载道是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观点,这让我开始学习写作。
经典的作用之一----记录天地自然法则
《易经》《道德经》《论语》《心经》这四本书可谓是包含了天地之外与天地之内的所有精华所在,可是常人难于明悟。而其他各家的思想与经典大家其实或多或少都了解过,里面说的道理的基本上也都是晦涩难懂。因为我们的文字不是很能承载天地自然法则,那为什么古圣先贤,高僧大德等一切伟人还要写出这一部部经典?能悟透的人少之又少,这其实只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为了让弱小的人类在这个世界繁衍生息下去,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作出一部部经典,流传后世以期让后人少走一些弯路。
我的启蒙读物----《易经》《易经的智慧》(殷旵)
这样一本群经之首,我本人是对他推崇备至的,世界上也有很多对他也是推崇备至。从理上讲,孔子说出的自强不息四个字就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精神,没有这种精神我们也不可能传承如此之久。而易经的第一卦乾卦,不管是来形容人生的六个阶段还是一件大事或是小事都是如此六个阶段。潜龙勿用(1-7岁)见龙在田(7-18)君子终日乾乾(18-30)或跃在渊(30-40)飞龙在天(40-50)亢龙有悔(50--)刚开始我们出生都是处于这个阶段,每个人都处于很弱小的阶段。说个残酷的事情,很多这辈子都卡在第一阶段了,少部分人走到了第二阶段,崭露头角(有些人可能还要晚些),第三阶段就是现在常说的沉淀与学习,第四阶段是在尝试做各种事情,积累经验,第五阶段则是走上人生巅峰了;第六阶段需要把握好度,不建议继续往上走了,物极必反而已。
经典的作用之二----记录天地历史
“知识就是力量”是英国大学者培根说的,他对知识学问推崇备至,也说过读史使人明智。并且读历史可以锻炼想象力和记忆力,读史使人眼光高远和视野开阔。
天地的许多历史我们是通过什么来了解的,毫无疑问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字。《春秋》《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类书籍,说起来还是晦涩难懂,一是因为很多字与现代社会的意思不一样,造成了人们的误解。二是因为很多历史的书写者是以胜利的者的角度去书写,史官可没时间去换位思考或如实记录。
天下之事,分合交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相信就算你没读过历史也是懂这个道理的,《易经》的道理也是可以用到朝代的更替中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是物极必反的一个道理。
而历史也可以无外乎1、红颜祸水、倾国倾城2、历史有无数选择,选择在某个人手里3、内有小人、外戚、官宦、后宫、官场腐败、官逼民反与外族矛盾4、胜王败寇、为胜者歌颂功德、败者落井下石的虚假陈述5、过犹不及,崇尚儒、重文轻武、崇尚诗词、八股等6、越是四分五裂、越是大一统,思想越是停滞不前7、地域环境左右命运8、朝代之初、君强臣强、中期,君强臣弱,末期君弱臣强。9、单以文治、单以武治、与文武结合。唯文韬武略方能号称盛世。
不读易不可为将相,那么读史书有一个作用就是读史使人明志。而有了志向以后,你才能知道自己的路要怎么走,这样至少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经典的作用之三----学以致用、提升生活品质
很多人喜欢鸡汤,很多讨厌鸡汤,其实鸡汤固然有用,差异还在于个人努不努力找方法,鸡汤里很少有方法,再好的方法也需要根据当时的环境与情况去调整做法,不然经典还是经典,你还没有学会。这篇鸡汤对你无用
方法说的再多,其实是每个人的经验,借鉴可以,决不能直接套用,要不然马云成功的方法分享给了那么多的人,也不见那么多的人成功。聪明人一直在找规律。
中国有很多人连小学都没上完,却出了很多企业家,学者,富豪等等,这是因为他们善于观察天地法则,人与人之间规律,他们绝对是找规律的高手,但他们的人生也充满了坎坷辛苦,也有靠运气获得一时的成就。而学以致用明显比他们独自摸索要方便,所以人们都认定的一个经验,读书就是最大的捷径,只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完善自己的方法,你还怕什么,读书培养的也是这种自信,毫无根源的自信吗?其实是对自己实力的认知的自信。
我作为一个文笔普通,经历不多并且还有点笨笨的普通人,只是在人生的路程中遇到了经典,让我有了一丝可能不至于默默无闻,让我在人生的路程中能走的更远。末学的个人见解,不足之处希望各界人士批评指正,故事不多,能懂的自然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