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虽然人们对于心血管疾病预防的紧迫性已经了然于心,然而我国心血管疾病形势依然严峻,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高且处于上升趋势。
前段时间父亲节,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王利宏却为另外三位父亲操心又操刀。这三位父亲理应可以和孩子共度愉快的亲子时光,却都因为突发急性心肌梗死,陆续被送到了浙江省人民医院抢救,分别收到了“支架”这最无奈的“节日礼物”。
父亲做为家里的顶梁柱,心血管疾病突发无疑给一个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事实上,除了死亡危险,心血管病的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给社会、家庭和患者个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
据有关数据表明,现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2.9亿,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特别是农村近几年来心血管病死亡率持续高于城市。心脑血管病住院总费用也在快速增加,“病不起”这三个字成为了人们的心声。
那么,面对心血管疾病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必须要做到“心知肚明”才能“对症下药”,及早预防。
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下什么是心脑血管?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特别在50岁以上中老年人尤为常见,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
哪些因素会导致人们容易患上心脑血管疾病呢?
1.长期熬夜、劳累,是导致急性心梗的高危因素。
高压强度的工作及经常熬夜,人体生物钟被打乱,导致交感神经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容易引起血管痉挛收缩,血压和血糖升高,甚至发生急性心梗。
2.吸烟是引发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脏性猝死的重要因素。
有研究表明,吸烟可使冠心病发病年龄提早10年,每天吸1-5支烟,心梗的风险增加40%;每日吸1-2包烟,心梗风险增加6-8倍。,
3.酗酒的人
长期大量饮酒可使血液中血小板增加,进而导致血流调节不良、心律失常、高血压、高血脂,使心脑血管病更容易发生。
4.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无疑是心脏病或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糖尿病病情进展,会逐渐出现各类心脑血管并发症,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脑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等。
5.高血压患者
长期高血压可使动脉血管壁增厚或变硬,管腔变细,进而影响心脏和脑部供血。高血压可使心脏负荷加重,易发生左心室肥大,进一步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当血压骤升时,脑血管容易破裂发生脑出血,加快动脉硬化过程,形成血栓,引发心肌梗死或脑梗死。
6.血液黏稠人群
不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加之缺少运动、生活环境的污染,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减慢,血液流速会减慢,血黏度迅速升高,造成心脑供血不足,如果不及时预防、调理,将会引发冠心病、高血压、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
7.遗传因素
冠心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一级亲属发生心肌梗死的概率比一般人群高。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妈妈学点医特别建议:50岁以上又有高血压等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应该加做一些有针对性的检查。
比如,体检时可以增加颈动脉超声、心脏超声、血黏度、运动平板以及冠脉CTA项目。
通过心脏B超可以看一下心脏的大小,室壁有无增厚,瓣膜是否存在问题,以便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颈动脉B超可以监控血管壁斑块的形成。心脏CT的主要作用是判断心脏血管是否有堵塞、狭窄,有助于尽早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有关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CVD)已成为我国过早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布,慢性病综合防控已经迫在眉睫。妈妈学点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性检查,提高对危险因素和心血管疾病的认识,助家人防范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