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外话
几年前就知道了《时间的朋友》,但很可惜的是,那时候我还走在时间的后面,不是他的朋友。
缘分总是迟到的,但又不总是遗憾的。现在,我开始尝试与时间同行,走在它的身边。
其实观看完《时间的朋友》我立刻就被一个B站热点视频给吸引进去了,标题是这样的——每天看罗振宇能自我提升吗?知识付费是不是智商税?
这种批判对于我这种初出茅庐的小喽啰来说确实也提供了另一个角度的思考。
每天看罗振宇当然不能实现自我提升,信息来源必须多元化,且要尽可能多的去中介化,获取一手信息。
但若仅因为部分观点就立刻对罗辑思维或者知识付费下判断,那交的钱才是真的智商税了。
(一)
在2019-2020《时间的朋友》一开头,罗胖就向贝聿铭先生致敬和感谢,我想这也是罗胖对于外界质疑的一个回应。
“你怎么看待外界对你的挑剔?”
贝聿铭对此的回答是:“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因为我一直沉浸在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中。”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贝聿铭时刻,却非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贝聿铭答案。
在我看来,面对外界的质疑和批判,例如罗辑思维贩卖焦虑、罗振宇是骗子等等等等,“走在时间的身边,做时间的朋友”,这就是罗胖给出的贝聿铭答案。
马云曾经在访谈中提到,“过去19年里,我和阿里巴巴团队被各种问题、抱怨和批评质疑着。但我们从来不在意那些批评声,只关注我们相信的,关心我们相信的世界是怎么样的。”
真正做事儿的人,他们不是在解决一个个想象中的问题,他们是在回应一个个真实世界的挑战。
贝聿铭老先生沉浸在他每一个建筑作品中,顶责难和挑剔前行,造出了多少世界著名建筑;马云沉浸在电子商务的世界中,在面对质疑时,义无反顾做出了淘宝、做出了支付宝;张艺谋面对质疑,也没有过多关注,沉浸在影像的世界,自学导演,阅片,从来没有一刻停止步伐。而这些成功的人,至今依旧在面临质疑。
(二)
互联网时代,每个人的自由发言都是内心的映射或者其所代表的圈层的表达,很难说谁对谁错。
正如曾国藩讲的那个故事一样,两个挑担的人在田埂上狭路相逢,谁也不让谁,谁让谁踩泥水。我说我年龄大,你得让我;你说你挑的担子重,我得让你。
于是谁也不让谁,这事儿就无解了。
两个挑担的人,共同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是不湿脚吗?是不踩泥吗?都不是,是过到对面去,是前进。难道你阻止我,我就不前行了吗?
认清这点,不惜踏泥前行。在遭受质疑时仍坚守自我,时间会给你回报。
无论什么行业,那些质疑的人和支持的人不正是如此吗?狭路相逢而已。
每个人都只相信愿意相信的,只站在自己的立场去看问题,而没有尝试了解其他圈层的人、其他圈层的人的观点。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不论哪一个领域,相信在赞扬和批评的平衡中,一切事物都会变得立体起来,更接近真实。
(三)
演讲中提到的是另一个角度——你作为一个旁观者,想上去劝,咋劝呢?
劝谁下田都不成吧。
在曾国藩的故事里,与其去纠结对错,何不踏入水田,接过扁担,来,我帮你挑一会儿,你侧身过去。这不就解决了吗?
有些事情看似无解,其实只需要稍稍转换身份,从旁观者转为置身其中的人,就有了答案,就有了方向。
真正做事儿的人,不是置身事外,指点江山。而是躬身入局,把自己放进去,把自己变成解决问题的关键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