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局限与潜能
在这个篇章里,帕尔默借助悖论,进行了一个查看自己课堂教学的一项实践活动。我在看到这个活动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我们的共同体也可以在下学期尝试来做这样的一个线下分享。
活动的具体方法是,先请做分享的老师简单地描述一下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两种不同的教学场景:一个是上的很精彩的、如鱼得水的一个课堂;另一个是与之相反的,很生气、很糟糕的课堂。然后请小组成员来进行研讨和确认。
文章里帕尔默先列举了他的一个好的教学片段。通过组内其他老师的“看见”,他确定了自己的教学强项和有关的才能。他形容这是一次享受心灵的按摩(心灵按摩这个词让我觉得特别的有趣)。当然,这种肯定也让我们更好的去进行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也能更好的去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在帕尔默分享的另一个糟糕的课堂片段里,我仿佛看见了自己的一堂体育课:在我上课的一个班里,有几个孩子在教学过程中从不主动练习,或者聊天,或者心不在焉的跟着比划1/4个动作。那次的课上他们也是一样,完全无视我,一直在看旁边先解散的同学打球。我提醒了几遍,但发现效果并不好,他们成功吸引了我全部的注意力,匆忙做完练习解散了其他人后,我把他们留了下来(有两个想浑水摸鱼跟着解散的人溜走被我逮了回来)。教他们站好后,放音乐让他们从新做一遍动作,但他们东倒西歪磨磨唧唧的并不打算动,周围看热闹的学生都在盯着他们几个,他们更忸怩作态(最后在我假装生气的气势下还是比划了几个动作)。我当时居然完全没有要生气的感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我当时就是帕尔默的这种心情,“那只是因为我对这班学生的学习不作指望,而降低了心中的上课标准”。写下这一段教学过程才反思到,我的这种“相安无事”教学方法,并不是书里提到的一个完整的老师和优质的课堂应该出现的。为了保存颜面,为了相安无事,我在课堂中进行了“妥协”,这与我心中想要成为的优秀教师是相矛盾的。
一旦我的学生不愿帮助我实现我的自我时,就会产生那种否认自我或毁灭自我的感觉……我作为教师的成长,需要敢于面对这类有失面子的事实……要成为一名不断进取的教师,我必须养成一种既依赖又不依赖他人回应的自我意识——这是一个真实的悖论。
悖论与教学设计
在这个小节帕尔默讲到了教学空间和创造性张力的概念。然后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解释他提出的,用创造性张力的六大悖论来创建的教学空间。
1、这个空间应该既是界限分明的,又是门户开放的。2、这个空间应该既是热情友好地,又是紧张急迫的。3、这个空间应该既鼓励个人发表意见,又欢迎听到团体的声音。4、这个空间应该既尊重学生的“小故事”,又尊重准则和传统的“大故事”。5、这个空间应该既支持个人的独处,又让独处者可以充分利用团体的资源。6、这个空间应该既鼓励沉默,又欢迎发言。
这六大悖论给我的初感受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对学生的严慈并济和对课堂把控的张弛有度。在第1条悖论的诠释段落里有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我们在旅程之初预设的目的地,不一定是我们想要到达的终点,因此我们必须在旅行中时时处处留心通往我们真正目的地的线索。
这让我想到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持开放的态度去引导学生时,他们总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在帕尔默的悖论第4条里,提到既要尊重学生的“小故事”,又尊重准则和传统的“大故事”。小故事是说学生的生活当中一些微小感人的经历,比较好理解,那哪些是有普适意义而深度上有典型意义的“大故事”呢?
在帕尔默的第6条悖论里,有一个关于沉默的理解我觉得比较有趣。
话语不是教学中唯一的交流媒介——我们也可用沉默进行教育。沉默让我们有机会反思我们曾说过或听过的话,沉默本身就是一种话语,是从我们自身、从他人、从世界最深处发出的声音。
心理学家指出,班集体一般可以忍受的沉默约15秒,其后就有人觉得必须说出话来打破冷场。看到这一段话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我想看看我们班的孩子们的沉默时刻。帕尔默说打破沉默是因为“恐惧”,那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他们会完全沉默呢?我很好奇最先打破沉默的会是哪个孩子。
扩展知识
创造性张力:客观现实与愿景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而这样的差距会形成一种创造力,把人们朝向愿景拉动。它也是自我超越的核心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