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周末顺手刷完的一本书, 关于学习英语的方法论, 我觉得作者龙飞虎说得很有道理,因为他说的基本上就是一些语言习得最经典的理论,只是他用一种比较新颖的方法表达出来,所以让不了解这些理论的人眼前一亮。他所说的整个学习方法就是现在国际上很流行的沉浸式教学。
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 建议想掌握英文的同学买一本读一读,一定有对英语学习方法论有收获,不想看书的话,网上也有相关的视频(后面看看怎么把书籍、视频以及读书PPT发给大家)。
额, 英文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 当然, 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能更快更好的读懂外文书以及进行一些英语交流(其实是为了刷电影美剧更方便些ORZ)
从去年开始就实行泡脑子的策略, 上下班各半个小时, 反复在ESLPOD的音频(嗯,好像网上也有). 然后固定在刷几部美剧, 买了本英文著作一字一句反复读中, 也开始在国外的论坛提问题, 发言, 用kindle开启生词模式在刷书. 当然, 俺的英文还是别别扭扭的.....
我自己一大优势是, 现在都是用Google搜索文档/搜索, 基本都是英文的, 这个环境还是不错的, 另外, mac/iphone/ipad全部切成英文系统, 取词软件全开, 哈哈哈.....
然而, 还是不会说啊.....痛定思痛
以下读书摘
观点
本书的观点
- 我特别主张自然规律,你越能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你就越能成功
- 一个大脑健全的成年人完全有能力在6个月内从0掌握任何一种外语!(六个月大家听上去很短,实际上如果每天6-8个小时学语言,而且是用沉浸式方法,半年真的已经很多很多了。绝对足够让你张口说话,进行沟通和交流了。如果只是每周两三次,一次一两个小时,而且还是采用传统的外语学习方法,当然效果不会很好。)
- 只要掌握规律,跟随规律去练习,一个人能做到的结果,任何人都能做到!
长期误解的错误的观点
1.有语言天赋的人才能学会外语
2.到国外待一段时间就能学会外语
掌握一种外语的标准
(1)你已经掌握了有关语言的最高频单词和词组,你能听懂,也能自己独立使用。在外语里边,掌握1000个最高频词,完全满足日常生活沟通所需的85%,3000个高频词可以覆盖日常沟通、工作及商务交流的98%以上。
(2)你完全可以很自然地使用你已经会的词组和单词,来创造你想说的任何句子,沟通你想表达的意思。当然,有时候你会找不到最确切和最巧妙的说法,但是你完全有能力找到能用的词来表达你想说的东西。
(3)听到陌生单词的时候,你会轻松地邀请别人解释给你听。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完全有能力用外语来了解和接受这个新的概念。同时,你也有能力吸收这个概念带给你的生词。
(4)你的发音已经接近母语者。可能有的地方不是100%一样,但是这些绝对不会对你的沟通造成阻碍。
(5)你说外语的节奏、速度、轻重、停顿等,已经完全符合外语母语者的习惯,而且你在说的时候,总是感到很自然。你也会很恰当地用礼节和最普遍的感叹方式来进行日常“共鸣”,从而达到友好沟通的目的。
(6)你已经完全掌握了新的肢体语言的表达方式,包括一些面部表情、不同手势等。
(7)你已经建立了语感,在肚子里能知道哪些说法算是大家都认同的,也会感觉到哪些说法有一点儿偏离大家习惯的规矩。
(8)同时,为了学得更快,你也要懂得累了就休息。
学会外语的五项核心原则
1.从和你有密切关联的外语内容学起:
人本质上都是自私的,最关心的内容就是和自己息息相关的。我们每个人最感兴趣的内容就是我们自己,所以教材上的内容如果和我们自己关联起来,我们才会感兴趣,否则我们会觉得有什么用。只要信息跟你个人没有重要关联,你就自然会觉得没有重要意义,因此不会给注意力。不给注意力的自然结果是记不得、学得慢甚至学不会。反之,任何对你本人有重要意义的信息,都会引起你的注意,并且当你可以给它足够注意力时,你就会自然而然学得特别快。
=> 结论: 为了把外语学好,你要找到这门外语跟你的重要关联。在学习时,你一定要选择跟自己的兴趣、动力有重要关联的外语内容
和学习技术挺类似, 技术深入以及眼界扩展, 从自己工作内容相关的东西开始才能事半功倍, 才能有效率
2.把外语当成沟通工具:
(1) 把外语当成工具,会让你通过“用”来学外语,而不是先学后用.把外语当成沟通工具的第一个必然结果是,只要你会一点,就会马上去用,从而体验这个工具发挥的效力。
(2)把外语当成工具,会让你从功能出发,把形式放在后面学通过用外语来学外语的关键,是把自己的注意力先放在单词和词组的功能。这样,你会先用功能最明显的几个单词和词组来沟通,不让形式成为卡住自己学习的节点。
(3)把外语当成工具,会让你自然接受多种说法,因此不拘泥于一个“标准答案”
(4) 把外语当成工具,可以获取“反馈”带来的巨大帮助,因此效果好,
语言的目的主要就是用来沟通和交流,所以很多老师会在开始就教一些基本用语:你好、谢谢、对不起;上课、请坐、站起来;我可以上厕所吗;我不明白;慢一点;xx的中文怎么说?等等。因为你每天都会用这些语言,所以这些话他们就能反复说。
3.理解了含义,自然能“获取”外语:
(1)可理解性输入
我上初中的时候特别喜欢香港的明星(一句话就暴露年龄=。=),所以那时候就反复听四大天王的歌曲。然后我就很困惑:为什么我天天听粤语歌曲的歌曲却依然一句粤语都不会说?
后来我开始看日本动画片,然后我发现我逐渐地能听懂并且会说很多日常用语。为什么?
因为我摄入的信息是否能理解,十分重要。只是听粤语歌曲却没有任何人给我讲解是什么意思,这种摄入是无效的,听多少也没用。这也是龙飞虎在演讲中提到的为什么仅仅呆在一个目的语国家却无法学好外语的原因——因为这些语言对于学习者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是一串串的音符而已。
但是我看日本动画片的时候下面是有中文字幕的,所以当我总听到同样一句话,下面又有中文翻译,我就能理解它的意思,这样的摄入是我可以理解的。
这就是Stephen Krashen大神所提到的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当学生不理解他所摄入的内容时,他是无法吸收的。所以当老师在讲台上巴拉巴拉地讲时,要确定学生是否理解你在讲什么。
(2)语言习得理论
语言学习(language learning)和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语言学习是特意去学习,而习得是无意间获得的。举个栗子。
老师上课的时候教你:火:fire。这是语言学习。
但是如果你路过一个地方,然后着火了,有人大喊:fire!!!你记住了,这就是语言习得。
哪种学习方法你的印象会比较深刻?
第二种。
为什么?
因为那是你自己主动去记的,不是老师灌输给你的。
人是如何『习得』自己的母语的?为什么学习外语的时候不能像母语者『习得』自己母语一样地学习外语呢?于是就有了『一语习得』(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和『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这两个概念。语言学家们就在研究人是如何习得自己的母语,以及这个过程如何能够帮助外语学习者像学习母语一样学习外语。
4.生理训练为主:
要学好外语,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合适的生理训练,也就是说,外语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是训练大脑神经和外语肌肉。与练健美体操一样,练好外语的过程是一个肌肉训练的过程。
(1)一定要用足够时间锻炼耳朵里的外语听觉神经!
(2)发音训练绝对是肌肉训练的一个过程,因此要用体育训练的思路,指导自己找对路,这包括经常练,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动作的准确度。
(3)创造外语条件反射!
5.掌握好心理状态:
用深度放松的状态来学习, 保持良好学习状态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管理自己的渴望。必须开心忍受听不懂的阶段,龙飞虎说如果你心情不好的时候,是没法好好学外语的,所以要在一个安全放松的环境下学习。这个也是Stephen,Krashen提出的『情感过滤理论』(affectivefilter)。当学生在一个非常紧张害怕的环境中学习的时候,他们没法记住很多,都被负面心情所过滤掉了。
学会外语的七个关键行为
1.多听
快速长好“外语DNA”: “泡脑子”表面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说要把自己的大脑“泡”在外语的声音里。除此之外,也有一些自我管理的方式和态度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这样才能把“泡脑子”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多听对于学外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根据前文提到的可理解性输入,如果你的听力材料比你现阶段的能力高太多,是没有意义的;或者没有中文翻译和图片辅助,只是这么盲听,也没有多大效果。
2.先认识含义,后明白词:
作为学外语的成年人,也必须运用这个基本原理。不管怎么样,要把注意力先放在明白含义上,在这个基础上,你的大脑就很容易吸收你正在学的语言。换句话说,为了学会外语,要先懂意思,不是为了懂意思要先学会外语!我们通常知道一句话是什么意思,但是却不知道每个字是什么含义。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的理解,因为我们更加关注的是它的意义。所以在初学一门语言的时候,通过各种途径(字幕、肢体语言和图片等)来了解词句的含义,很重要。
3.大胆组合,大量去用
4.从核心高频内容开始学起:
为了把英语学得透彻,并且达到完全像母语者一样,根本不需要学那么多,更不需要同时什么都学,只需要把注意力放在外语的核心,掌握外语的高频词即可。所谓高频词就是沟通中出现频率高的外语单词,高频词是外语沟通的核心。所以,学到8000个单词以后,你的英文水平已经和普通的英语母语者一样好!外语学习内容贵精不贵多,学习的过程一定要遵守质量第一,数量第二的原则的
5.找一个好的外语家长,『语言家长』。他说在自学语言的时候,需要有一个人一直陪着你练习,就像你的家长一样耐心,跟你说话的时候用简单的词句,减慢语速跟你练习。就是家长跟小孩说话的方式。因为语言学家一直在寻找小孩如何习得母语,然后应用在二语习得上,然后就发现家长跟孩子说话充满了叠词(比如吃饭饭),以及略微夸张的语音语调(研究显示即便聋哑人母亲跟孩子用手语说话也会有比常人更加夸张的面部表情、口部动作和肢体语言)。
6.掌握发音的绝招: 除了听声音并调整自己面部肌肉之外,练发音的时候,还有一个“绝招”能用,就是“看脸说话”,意思是模仿外语母语者的面部和口型来练发音。这个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尤其是对于中国人学外语,为什么总说得不好听,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元音发音不够饱满,发音过于靠前。
7.一个盒子两条路(Same Box-Different Path):
我相信你很清楚,为了真正会外语,迟早必须懂得用外语思考。也就是说,自己的大脑能够直接将头脑中的意义联结到外语的声音。根本不需要经过中文翻译.只有把外语的声音和内心的画面含义联结到一起,才是下意识高效率的学习,也就是用外语沟通的时候,自己沟通的感觉和效果与说母语一样。其实所谓“外语思维”就是这个意思——听到外语,在头脑中看到画面,同时注意到自己的感觉,说话时也是直接从画面和感觉联结到外语.“同一个盒子,两条路”的主要含义,来自于我们对人类大脑处理信息的科学认识。人对世界的认识和记忆,最主要来源不是文字或语言,更基层的,是神经层面的5种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
方法: 故意创造和运用画面/用比喻找到含义的本质/找到沟通的对象, 用外语交流。
通过已知获取未知, 有点类似如何高效学习中提到的观点, 建立高速公路, 建立关联, 比喻.
还有, kindle中生词模式就是类似这样的....
外语家长, 其实类似mentor的角色。
具体的学习计划
自己看书吧, 有挺多借鉴的地方
不过, 对于我这个散漫闲人, 严格按部就班有些困难, 所以, 只能培养所谓的习惯, 侵占覆盖掉碎片时间, 同时把相关的方法论给践行了, 至于效果, 额, 过段时间看看......
一些书中提到的习惯
习惯一:开始用自己的右脑,调整到每天进入英语频道。
习惯二:想到任何关于英语问题的时候,自动想起如何用英语发问。
习惯三:把自己的耳朵和嘴巴连接起来,变成一个“发音准确度反馈循环”。
习惯四:把英语声音直接连接到脑海中的画面和感觉。
习惯五:把玩词变成每天的习惯和乐趣。拼凑词,创造含义。
习惯六:完全建立自言自语的习惯
习惯七:每天用英语开口说话,进行真实沟通。
习惯八:随时开口练习发音。
最后福利,答应大家的(咋的都要做到啊),关注“外语学习口袋”微信公众号,回复数字“6”,即可得到《6个月学会任何一种外语》的PDF、视频及读书笔记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