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共修论语》学习打卡记录6
直木 20211202学习 打卡6
《先进篇》
第一章节
原文
11.14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精 华 解 读
言必有中:说话总能说到点子上的闵子骞
在之前章节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闵子骞是一个很孝顺的人。在本章当中,我们又发现了闵子骞身上的另一个亮点,那就是“言必有中”。孔子说,别看平时闵子骞的话不多,但一说话就说到点子上。而且把话说到点子上,并不需要言辞激烈,用委婉的方式也能达到目的,没准效果更好。
推荐你读《不妥协的谈判》《非暴力沟通》《掌控谈话》
原 句 译 文
11.14 鲁国的执政大臣要翻修长府(藏财货武器的府库)。闵子骞说:“照老样子不好吗?何必一定要翻修呢?” 孔子说:“闵子骞这个人平常不大说话,但一开口必定说到要害上。”
课 后 思 考
是否平常话少的人,说话更容易说到点子上呢?快来聊聊你的看法吧!
直木学习心得:
1、根据不同的历史背景。此句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解释。
第一种解释,鲁人代表示鲁昭公本人。
那他要重新修整长府,闵子骞劝谏说这个样子也挺好的,为什么还要再改呢,其实隐喻是不用再做过多的改正,甚至容易导致内乱。内乱是非常危险的,劝诫鲁昭公不要打仗。
第二种解释,鲁人代表季氏。当季氏想要修整长府为己用,改造长府的条件避免再发生这样说的战乱。闵子骞说你们干嘛要着急做这样的事情呢?你们都已经把国君赶走了,还有必要这样做吗?
第三种解释,鲁人代表季氏。但是想要修整长府目的是要毁灭证据。让人能够忘却过去的发生的事情,闵子骞说那既然已经发生过为何要遮掩呢?放在那里做个警示不是更好吗?
惜字如金,言必有中的闵子骞。
2、有很多人,平时不说话但关键时刻却能一语中的,找到问题的关键,近而能够顺利解决问题。这是一种长时间刻意练习才能达到的智慧。
第二章节
原文
11.15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室也。”
精 华 解 读
升堂入室:孔子教育子路的话,今天成了成语
孔子说:“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这就是成语“升堂入室”的由来。在今天,这个词可以用作对某个人在学问或技能方面有高深造诣的赞赏。但孔子的本意,是指每个人在学习时所达到的境地有程度深浅的差别。在孔子看来,子路的琴声很刚硬,听起来有杀气。虽然“升堂”了,但离“入室”的水平还有一定距离。当然,这其实也是孔子在替爱徒“挽尊”。虽然一开始批评了子路,但孔子不希望其他学生因此怠慢了这位早年间就跟随自己的大弟子,所以才说了这样的话。
原 句 译 文
11.15 孔子说:“仲由这个人啊,好好的为什么偏要在我这里弹瑟呢?” 孔子的其他学生因此开始不尊重子路。于是孔子又说:“子路的瑟已经弹得很不错了,只是不能算精通而已。”
课 后 思 考
你觉得什么样的音乐才可以称得上“入室”呢?快来聊聊你的看法吧!
直木学习心得:
提醒一个人尤其是具有权威性的发言要谨言慎行例如公司领导或者老师。
公司领导的发言,在层层传递或者执行的过程中,会有误差。
老师的发言更是,尤其是小学生老师,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态度,有可能会影响学生之间的交往认识和关系的亲疏。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一定要细心。切勿让老师的口成为校园霸凌的起点。
第三期《共修论语》学习打卡记录7
直木 20211203学习 打卡7
《先进篇》
第一章节
原文
11.16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精 华 解 读
过犹不及:拿捏好为人处世的“度”
如果一个人性子急躁或者容易焦虑,那么他做事很容易“用力过猛”,容易闯祸;如果一个人胆小怕事或者优柔寡断,那么他遇事往往会退缩不前,画地为牢。所以,“过”和“不及”对于人生发展都是不利的。孔子强调的“中庸思想”其实就是要求我们随时随地调整心态,拿捏好为人处世的“度”。虽然实践起来非常困难,但如果有心坚持,即使达不到真正的中庸之道,我们的修为和境界都会不断提高。
原 句 译 文
11.16 子贡问道:“颛孙师(子张)与卜商(子夏)谁更优秀?”孔子说:“颛孙师做事有些过头了,卜商有时则显得保守。”子贡说:“这么说颛孙师更强一些吗?”孔子说:“过分与保守同样不好。”
课 后 思 考
如果遇到一个遇事退缩不前的人,你会怎么鼓励Ta呢?快来聊聊吧!
直木学习心得:
1、此文讲子贡问到颛孙师与卜商谁更强一些呢?孔子说颛孙师有些过分,卜商有些不及,子贡又说那么颛孙师是要强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及,同样是不行的。
这一句话非常好的,体现了孔子的哲学思想,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2、就学习而言,爱学习是件好事,但对于学习不这么上心,让学习才会学一下,这就是不及。
爱学习爱到盲从,甚至有些创业成功的老板,把一年所赚的钱全部用来交学费,学到最后公司破产,也是一种过了的体现。
就努力而说努力,到工作狂那过了,不努力躺平又是不及。
对于进取来说,进取到不择手段,那就是过了,但丝毫要是不进取,也是不及的一些体现。
对于育儿来说,对孩子特别的好好的溺爱,这就是过的体现,但是不对她好,不表达爱,甚至成天打他,这当然又是不及的体现。
3、中庸之道就在于难以掌握,所以需要不断的摸索,尽量的不断的校准自己的行为,去靠近中庸这一条中轴线,只有不断的摸索不断的总结经验,才可以达到中庸之道,所以拿捏好为人处事的度,才能够更好的追求幸福生活。
4、中庸之道是一种神奇的存在,夸奖一个男士身高合适,可以夸奖他长得不高不矮;夸奖一个饭做的好吃,可以夸奖做的饭做的不咸不淡;夸奖一个人身材好,可以夸奖他不胖不瘦。尤其在人际交往当中,很多人把交往朋友或者为人处世,分为非黑既白两种层面。其实还可以有中间地带,也成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在任何的时候几乎都是可以适用的。
第二章节
原文
11.17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精 华 解 读
非吾徒也:不要挑战孔子的底限
冉有成为季氏的家宰后,季氏比之前更富有了。如果站在冉有和季氏的角度看,这可能是忠于职守的体现吧?但是孔子却为此生了很大的气,因为作为卿大夫阶层的季氏家族,原本就比周天子还富有,这已经是僭越了,而冉有却行聚敛之道,让他们家变得更富有,这不是更过分了吗?在孔子心目中,周礼是底限一般的存在。他一生都崇尚“克己复礼”,希望回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有序世界。
原 句 译 文
11.17 季氏比周天子还富有,可是冉求仍为其聚敛财富,使其更富。孔子生气地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大家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
课 后 思 考
除了遵纪守法之外,你有哪些底限是不能触碰的呢?快来聊聊吧!
直木学习心得:
1、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马太效应,越有钱的人,资产配置将更加稳定,资产配置可以调用的资源也会更多,所以越有钱的人会越有钱挣钱越容易。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孔子的想法也未必是全对的。
2、孔子之所以这样生气,而且发表这么激烈的言语,甚至不惜与冉求撕破了脸,正是因为孔子具有自己的处事原则: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
就像宋朝时期,欧阳修曾说自己与范仲淹是一党,为君子党,所谓的君子党是认同互相的价值观为国家做事,小人党则是沆瀣一气,为谋私利。如果违背了君子之道,我会立刻与他划清界限。
团队而言,团结就是力量,好人团结起来一起做事,这叫团队。充满私心的人的为了私利,而在一块儿做事叫团伙。
3、要勇敢的学会放弃生活中的第4个面包,因为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想要寻求财富的自由,我们经常会为了经济而付出我们全部的身心精力,其实长久来看,这样做得不偿失。
非洲草原上的狮子吃饱以后,即使羚羊从身边经过,也懒得抬一下眼皮;瑞士的奶牛也是一样,只要吃饱了肚子,他就会嫌我在阿尔卑斯山的斜坡上,一边享受温暖的阳光,一边慢条斯理的反刍。
有一位作家非常赞赏瑞士奶牛和非洲狮子的生存哲学,他说假如你的饭量是三个面包,那么你为第4个面包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愚蠢的。
所谓的成功或是财富自由,只是幸福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幸福的全部,人们对于成功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没完没了的追求,来自外部世界的诱惑,大房子,豪车,昂贵服饰等,尽管可以在某些方面得到物质上的快乐和满足。但这些东西,最终会带给我们的是患得患失的压力和令人疲惫不堪的混乱。
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站在熙熙攘攘的雅典市集上说道:“这儿有多少东西是我不需要的”,同样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看起来很重要的东西,其实他们与我们的幸福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我们对物质不能一味的排斥,毕竟精神生活是建立在物质生活之上的,但不能被物质束缚,面对这个已经严重超载的世界,面对已被太多的欲求和不满压的喘不过气的生活,我们应当学会做生活的减法,把生活中不必要的繁杂除去让自己过一种自由快乐轻松的生活。
这也是一种中庸之道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