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式的城堡里,住着一群没听说过卡夫卡的孩子
直至2013年,工厂里男工多于女工似乎已成大势,阴性帝国近乎全盘失守。那座古老大宅院不断坍塌断裂,已变得摇摇欲坠。成千上万朵花茎迎风而立的场面被逐日消解,直至,年轻女孩儿稀缺如蓝宝石。——丁燕《工厂男孩》
在丁燕《工厂男孩》一书中,她将工厂宿舍称为“卡夫卡式的城堡”。
然而,这里住着一群几乎没听说过卡夫卡的孩子们。
这群人大多是90后男孩。他们很大的部分是打工二代,童年时基本都是留守儿童,多数人初中毕业后便来到南方打工。
丁燕说:“工厂的生活没法从书本里想象到,你必须走出书房,听见工人的喘息,闻见工厂的味道,在这里生活,才能真的明白工厂和工人是什么。”
如果她父母给我机会,我愿意跪下求他们成全
“我每天过着重复的人生。”27岁的曲毛毛玩笑般说着,像是在谈论别人的生活。
穿同一件衣服、坐同样的工位以及干着一成不变的流水线作业。
曲毛毛和其他2000多名工友一样,在浙江一家服装工厂里做着外贸服饰,主打内衣裤的生产。
曲毛毛工作非常努力,他梦想着和女友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最后他还是和女友分开了。因为女友的父母不赞成她和曲茂这样的打工穷小子在一起。
“年底我会去她家,请求她爸妈让我们在一起。”
现在他和室友挤在狭小的公寓里,笨拙的男生宿舍,公用洗衣机里、晾衣绳上无不散落着各式衣物,窗外铁栅栏也被短裤、袜子、T恤、毛巾挂的满满当当。
你每天都能看到街上或办公室,走动着干干净净精神抖擞的男人,但如果这些人生活在同一间宿舍,他们的形象便会遭遇彻底颠覆。男工宿舍像地下洞窟,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掀肠刨肚地袒露:地上堆着矿泉水瓶,顶部的吊扇脏污生锈,椅背上毛巾在滴水,运动鞋晒在牙缸旁,被褥揉成团看不出原本的颜色。——丁燕《工厂男孩》
“连续不停的踩8个小时缝纫车,还是挺累的。”
复制粘贴般的工作日常就如一杯白水般枯燥无味。在血气方刚的工厂男孩们看来,大小不一的内衣裤也能成为白水中的调味剂。
“有时候看着F尺寸的内衣,我们会开玩笑。会谈论外国女人的胸部真的会有那么大吗?”
曲毛毛和室友们相处了快2年。他们并肩工作、一起吃饭、一起参加工厂举办的散打比赛,彼此之间称兄道弟。
“教练说,像我这样的人站在台上,撑不过三秒。”
在一次和山东分厂的散打比赛赛前训练中,曲毛毛被教练揍趴下了。
虽然每天在缝纫机、内衣裤之间来回,但曲毛毛依然对生活饱含期望。
工厂放假了,曲毛毛买了一件体面的风衣,提着见面礼去了杭州车站。
他的下一站是女朋友的家。
“如果她父母给我机会,我愿意跪下求他们成全。”
我18岁生日是在工位上渡过的,那一天我割破了手指
“因为父母的原因,初中毕业后我就到这边来打工了。”
彭洋,1995年出生,2008年四川地震后跟随父母远离故乡、漂泊在外。
每天早上7:50是彭洋所在电子厂的早会时间。
今天,站在他身边的又是一个新面孔。这样的情况已持续半年,工厂的人来来去去,每天醒来都是陌生的世界。
“刚进工厂时,捡了别人不愿意做的苦活,吃晚饭时连碗都拿不稳。”
彭洋坐在单椅上,回忆着他和这家工厂的初次邂逅。他双手扶着膝,浑身像是被绳子束住了般,显得局促、羞涩、僵硬。
“18岁生日那天,在工位上用锉刀卸零件时,不小心划破了手指,血一下就冒出来了。”
彭洋的宿舍就在工厂里,和他住在一起的男孩有8个。夜晚降临时,整个电子厂都弥漫着澎湃的荷尔蒙。
从一小格、一小格玻璃窗里望进去,发现这里是个肉身森林——那些横七竖八的肱骨、肩胛、背脊,那些黝黑或青白的臀部,那些紧绷或肥腻的大腿,那些纺锤状的乳房或胸前贴着两粒梅干的乳房,那些金黄头发和噘起的嘴唇,共同组成了一个鬼魅世界,像超市里巨大电视墙晃动的各种小画面。——丁燕《工厂男孩》
“每天都很累,有时候除了日常8小时,还会额外加班。”
工厂附近有很多桌球场,彭洋空闲时会去打桌球消磨时光。
但更多时间里,彭洋更愿意呆在宿舍,用手机看小说。
“最近在看《完美世界》,很喜欢。”
工厂的宿舍逼仄又嘈杂:每个角落都窜出不一样的噪音。拎瓶子打水的、高谈阔论的、胡吃海喝的、洗衣搓澡的,整栋楼如蜂巢般躁动。
但这些丝毫不会影响彭洋对小说世界的渴望。
他捧着手机,像是已经进入了那个一粒尘可填海,一根草斩尽日月星辰,弹指间天翻地覆的玄幻世界。
无论在这条路上走了多少遍,都像第一天到达时那样处处惊艳
这些90后工厂男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喜欢运动、喜欢小说、渴望爱情。
只是他们的命运开了一会儿小差,让他们在某个时刻走上了一条岔路,一条比同龄人更艰难的路。
当你被山崩地裂的力量推搡,裹挟进工厂路后,身体被分成两半:一半炙热,一半冰冷;一半被烧焦,另一半被冻僵。你的前半生耕种在农田,后半生忙碌在拉线(流水线),晚年却又要返回老屋,静候灯油耗尽的那一刻。在你的青年和壮年时期,你在工厂路劳作,但实际上,你对这条路完全盲目。你已陷入怪圈——无论在这条路上走了多少遍,都像第一天到达时那样处处惊艳。——《工厂男孩》
生存不难,生活不易。
今日荐书
《工厂男孩》,作者丁燕,耗时2年描摹出真实的90后工厂男孩群像。
参考资料
《The 18-Year-Old Assembly Line》
《Xiong Di》- A film by Enric Ribes & Oriol Martínez
PS:文中人物皆为化名